安徽乌龙茶产业创新实践与探索
安徽乌龙茶产业创新实践与探索
汪时佳
(安徽中徽茶业专业合作社,安徽泾县242500)
摘要:概述了乌龙茶的产业开发背景与发展趋势,阐述了安徽乌龙茶产业创新历程及取得的显著成效,联系安徽茶产业的实际,对发展乌龙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安徽;乌龙茶;产业创新历程;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3-05-02
1我国乌龙茶发展及技术研发概况
乌龙茶以其花香浓郁、滋味浓厚鲜爽、回味甘醇、耐冲泡的独特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乌龙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提高,产区在不断扩大,已由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扩大到安徽等其他省(区),产量也不断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绿茶的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和内销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国内大、中城市乌龙茶消费量大幅度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安徽茶乌龙茶制法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特点,产品叶底呈绿叶红镶边,香味兼备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甜醇。其品质独特,备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因而,各地相继仿制,产销量日益扩大。乌龙茶出口主要集中在华人、华侨云集的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现已扩大到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地,出口量迅速增长。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也出现乌龙茶热,广州红茶的消费量在逐年减少,乌龙茶消费量逐步增加。上海、北京等城市乌龙茶消费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他城市乌龙茶消费量也在大幅上升。
国外有关乌龙茶的研究已有不少,主要是对乌龙茶的香气以及乌龙茶的保健功能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特别是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我们研究安徽乌龙茶加工工艺及品质形成的机理,开发安徽乌龙茶,指导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乌龙茶传统加工工艺主要有闽南制法和闽北制法,随着乌龙茶销量的扩大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近年来乌龙茶产区对加工工艺和茶树品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传统的日光晒青和萎凋槽萎凋的基础上,研究了萎凋机萎凋、远红外萎凋、远红外萎凋与日光萎凋交替进行、利用不同光照强度的白炽灯,照射鲜叶代替日光晒青等技术;研究了不同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推广了轻发酵做青方法,加工的清香型乌龙茶也受市场欢迎;为了有效地控制做青室温、湿度,空调做青已广泛使用;研究选育出金观音、黄观音等一批适制乌龙茶的茶树良种。总之,茶树良种、鲜叶原料、加工技术、包装贮藏等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乌龙茶市场需求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乌龙茶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各地将根据市场需求,采用适合当地鲜叶特点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乌龙茶的健康发展。
2安徽茶叶发展现状及乌龙茶产业探索历程安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产茶省份之一。茶业是安徽山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事关茶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大局。安徽现有茶园面积11万hm2,茶叶年产量6万t以上,主要生产绿茶,其次是红茶和黄茶。由于春茶后期和夏、秋茶鲜叶生产红、绿茶品质较差,售价低,而且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很低,甚至亏本,因此,很多地方不采夏、秋茶,茶叶资源浪费严重。近几年有些地方开始生产少量乌龙茶,但乌龙茶加工工艺较复杂,技术要求高,生产中缺乏加工技术,产品质量不高,未能充分发挥鲜叶原料经济价值。
茶产业也是山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但是,受优质茶叶资源利用不足及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传统生产模式束缚,茶农虽坐拥大量优质茶资源却仍然增收不多,以至出现许多茶农弃茶离乡去打工的局面。主要缘于传统的绿茶生产仅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时,采摘茶树刚萌生的嫩芽制作绿茶,生产期约15d,667m2产量5kg左右。毛产值2000多元,净收入1000 1500元,后期茶树上萌生的大量鲜叶,由于不能制作出有市场经济价值的绿茶,均弃之不采而任其生长。因历来没有将后期资源变财富的方法,所以农户在6月中下旬时,将枝繁叶茂的茶树上部枝叶全部剪除废弃,限制当年生长以促使来年春茶芽壮。废弃大量资源的传统做法,是造成茶产业低效的根源。我们通过测算,修剪时每667m2约被剪下500kg新老枝叶,其
作者简介:汪时佳(1954-),男,安徽宣城人。收稿日期:2013-01-17
中有250kg上是春后新叶,仅利用被剪除的鲜叶,农户春季茶园可增收2000多元,若续采夏秋茶,产值可增收5000元以上。而这种新叶正是制作乌龙茶的理想原料。我们就是采用这种茶青制作出在市场畅销的乌龙茶。只要将在采完绿茶后至剪枝前长出的新叶采摘出售,就可使茶农收入增加1倍。在不影响绿茶的生产,不增加额外的投入,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只利用后期废弃的茶资源,即可变废为宝。因此,亟需研究适合安徽茶鲜叶特点的乌龙茶加工工艺,以生产加工出具有安徽特的优质乌龙茶。我们确定了本地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本地山区自然原生态的茶资源,在传统绿茶生产后,利用大量的剩余茶资源生产“岩茶”系列乌龙茶,使原有的一个茶资源,生产两类茶产品,获取数倍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闽南安溪主产铁观音,闽北武夷山主产岩茶(俗称大红袍),均为通过半发酵的生产工艺,因此统称为乌龙茶。为了既能保持本地原有绿茶的产品优势地位,又能开发高附加值的乌龙茶,多年来一直寻求产业突破。安徽省农学会组织我省茶企业赴福建武夷山、安溪等大红袍和铁观音核心区考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开发安徽乌龙茶产业的快心。我们在参考外省乌龙茶制作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安徽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并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研制开发,系统研究制定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创立出一套适合安徽鲜叶特点的乌龙茶加工工艺,制定了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了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选择春茶后期、夏茶和秋茶季节的茶鲜叶,分别进行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对比试验,优选最佳工艺技术参数,制作具有安徽特的乌龙茶产品,取得了乌龙茶产业开发的重大突破,并在我省茶区推广。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刻苦攻克乌龙茶的生产技术,经过几年的探索性生产,取得了显著经
济效益。经过探索,我们惊喜地发现,本地区自然原生态的茶资源特别适合制作生产岩茶(俗称大红袍),产品经武夷山相关茶叶专家审评,被认为岩茶类最高级别———“正岩级”,深受各地客商欢迎,我们的产品若按品质论价,售价可与武夷山当地产品相媲美。在深入探究其原因时,得到了武夷山多位资深茶叶界人士解答,他们解释说:“根据武夷山前身‘崇安县’县志和‘中国地方名茶录’及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茶志’记载,武夷山本地古时无茶,最早的茶树是从皖南引入繁育的,当时称这种茶为‘菜茶’,就是现在武夷山茶区广泛分布的‘奇种茶’。我们两地的茶树本属同种同源,只要采用同样的制作工艺,即可生产出同样品质的产品”。
安徽乌龙茶研发的突破,使我们到了利用本地茶资源生产“岩茶”系列乌龙茶的正确道路,改写了我省不产乌龙茶的历史。目前,质量稳定、品质优良的产品已畅销市场,开拓创新的乌龙茶产业已初具规模。在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增产增效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企业已获“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良好行为AAA级认证企业”等称号,2011年更被评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3产业发展前景与建议
经调查,岩茶原产地武夷山正岩茶山总面积不到67hm2,总产量不到50t,且受到景区严厉的森林保护限制,茶园面积无法扩大。品质独特的岩茶产品,又广受消费者喜爱,因产品供不应求而售价奇高,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而我们本地区仅宣城市适合做岩茶的茶山面积就超过6667hm2,资源潜力十分巨大。
目前,岩茶市场需求旺盛,且销售市场正迅猛扩张。近日,我们生产的乌龙茶“大红袍”产品,被CCTV央视购物、央广购物、环球购物等17家大型电视购物的采购中心“北京佳优洋商贸有限公司”确定为“大红袍”全国唯一指定供货商,并签订了《电视购物供销合同》。数家武夷山茶商的订购量也达数十吨,还有数家其它订购商,已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尽快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当务之急,迅速做大做强乌龙茶产业,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产业增效,茶农增收,投资获益,是各方有识之士投资合作的理想选择。但乌龙茶加工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生产中缺乏先进加工技术,产品质量不高,未能充分发挥鲜叶原料经济价值。因此,大面积推广乌龙茶产业亟需研究适合安徽茶鲜叶特点的乌龙茶加工工艺,以生产加工出具有高品质的乌龙茶,必须进一步研发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优选最佳工艺技术参数,制作具有安徽特的乌龙茶产品,是发展安徽乌龙茶的关键措施。
建议政府部门对安徽乌龙茶产业要给予支持。开发乌龙茶既不影响绿茶的生产,又可大幅度提高茶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有前景产业重点扶持。同时,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大联盟,共谋安徽茶产业发展大计,加快推动安徽乌龙茶这一新兴茶产业发展,造就一个富民的大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大发展。
(责编:张长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