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茶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作者:钟艳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第19期
作者:钟艳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第19期
摘 要:茶叶是安徽传统经济作物,茶产业是安徽特产业。近年来,安徽省茶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全国位次下滑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驱动不足,科技引领不够。因此,今
后安徽茶业应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
关键词:安徽;茶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24-03
Reflec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hui Tea Industry
Zhong Yan
Abstract:Tea is Anhui traditional cash crop,tea industry is Anhui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has been slow,and it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untr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drive and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hui tea industry should take the road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ea industry to modern tea industry.
Key words:Anhui;Tea industry;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自古以來,茶叶就是安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优势产业,茶文化是安徽沟通世界、促进文化经贸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纽带。作为重要的茶源地,安徽省内既有黄山、九华山、大别山等山脉纵横其中,也有长江、新安江及众多水系蜿蜒其间,具备茶叶生产极佳的自然环境。大致可分为黄山、大别山、江南丘陵及江淮4个茶叶生产区,共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茶农业人员300多万人,生产经营者100多万人。茶产业在促进安徽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创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安徽省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全国的位次下滑明显,茶叶大省、强省的地位几近丧失,发展形势严峻。徽茶如何正视问题、突破瓶颈、创新发展,值得关注和深思。
1 安徽茶产业发展的困境
安徽茶叶曾经如同风景秀美的黄山一样,是安徽的一张优质名片,10大历史名茶安徽就占了3席。但近年来,安徽省茶业发展速度缓慢,而贵州、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份异军突起,在产量、技术、推广等方面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安徽茶叶大省、强省的地位几近丧失,茶业发展的话语权逐步缺失。
1.1 面积和产量增长缓慢,占比持续下滑 早在2003年,安徽省政府就把茶叶列入到了全
省10大主导农产品之一。2003—2017年期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从75400hm2增长至165400hm2,茶叶产量从50700t增长至108000t,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幅度,部分年份不升反降;同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分别由2003年的9.37%、6.6%下降至2017年的5.8%、4.39%,下滑趋势明显(表1)。2017年安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位于全国第7位、第8位,几乎已跌出产茶大省行列。这与安徽丰厚的茶叶资源和优越的产茶条件是极不匹配的。
1.2 产值低幅增加,产业扩张速度较慢 安徽茶叶产值增幅乏力,安徽干毛茶总产值2014年为760400万元,2015年为820000万元,2016年为840520万元,2017年为1111500万元,相对于往年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全国主要产茶省中仍位于后列(见表2)。而同期除了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四川这些传统的茶业大省,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干毛茶总产值领先于安徽,还有陕西省和与安徽相邻的河南省,这些省份干毛茶总产值也在安徽之上。从历史看上,陕西省、河南省并不是我国主要茶产区,也不是茶叶生产的大省和强省,但从数据上看,近年来其增长速率逐渐超过安徽,可见安徽近些年茶业的扩张速度较慢。
注: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部《2015—2016年全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2017年度中国茶业经济形势分析》。
1.3 产品结构单一,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够 绿茶在安徽茶业产销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产量始终保持在95%左右,2015年之后略有调整,占比逐年减少(表3)。初级的、常规的茶叶产品是当前安徽省茶叶加工企业生产销售的主要品类。现有的行业生产资源未能实现茶业由生产支撑向科技支撑的转化,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规模有限、延展不足,新型业态与生产加工企业互动性差,对产业支撑能力弱,茶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远远不够。
1.4 茶叶经营同质化严重,低水平市场竞争重复 目前,安徽茶叶行业经营方式同质化严重,外在包装、产品、卖场布置、产品成列、视觉彩、装修风格、渠道模式、产品价格等相互模仿、相互套用,甚至品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植入也雷同,缺乏特和创意。过度包装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名优茶,其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品销售的,因此企业普遍注重包装,包装的档次间接成为了判别茶叶质量的重要标志。销售区域主要位于本省内大中城市,对县城和农村的拓展不足,跨省的辐射能力有限,陷入重复性的低水平竞争中,供求之间矛盾凸显,去库存压力大。
2 安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茶业整体科技含量低 一是茶园管理粗放,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规模化种植水平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高效茶园少,品种改良慢,效益未能充分显现。二是茶叶行业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与外省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很多茶区生产加工仍然是分散经营、手工制作,一些小作坊的小型加工厂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机械化水平很低,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三是产品大多仍停留在初级产品上,技术含量不高,茶产品深加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仍以传统的饮用功能为主,食品类、保健药品类、日化用品类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不足,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很低。
2.2 茶业整体创新意识淡薄 一方面,近年来安徽茶业一直在“回归传统”的道路上摸索,如倡导“传统做法”“传统工艺”“传统烘焙”“传统口味”等。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发展方向和产销模式,未能充分地将茶叶近些年来的科技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的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中,使得茶业的发展路径越来越狭窄。回归传统本身并无不妥,但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茶产业的现代创新。另一方面,行业内部跟风效仿现象普遍,跟风创品牌、跟风开网店,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外在包装、营销方式、销售模式等雷同,缺乏创新意识。
3 进一步促进安徽茶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对安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等作出重要论述。农业部在2016年10月17日印发的《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农茶发〔2016〕7号)中,对我国茶叶产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进行了细致论述,提出了以绿发展、创新驱动、品牌带动为核心的茶产业发展战略。茶业不仅是安徽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茶产区农民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安徽茶业应走创新发展之路,强化科技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
3.1 组建安徽省茶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做好徽茶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引导 可组建安徽省茶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科技依托,发挥安徽农业大学在茶学、茶艺专业优势,合肥工业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基因、蛋白质工程等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与行业内龙头企业进行合作。重点围绕加快对我省传统名优茶产品加工工艺改进、茶产品精深加工方面,针对不同季节时期茶叶原材料的特点,提高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茶产品的附加值,开展技术创新科研活动,形成协同攻关、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从政策、资金层面加以扶持,为科技转化营造有效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
安徽茶
3.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动茶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今后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
3.2.1 茶园种植 加强茶树资源和新品种保护,加快推进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资源引进、品种选育;应用“农眼”智能监测系统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点辅助茶叶种植的标准化、流程化。
3.2.2 茶叶加工 完善茶产品结构,将茶园内废弃的大茶叶、茶梗用来生产颗粒红茶,并将茶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末茶进行处理,包装成袋泡茶;加大夏秋茶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利用夏秋茶制作红茶、黑茶、乌龙茶等茶叶产品;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大力推动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提升茶企的生产技术层次,改变茶叶生产的季节性、手工性。
3.2.3 深加工 将茶业向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进行渗透,从茶副产品中的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多酚、茶素、抗氧化剂等,广泛运用于食品、药品、日化用品中,最大化地利用茶叶资源,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推动茶叶行业转型升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