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黟县石墨茶发展探析
作者:章传政 童城 李明智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07期
作者:章传政 童城 李明智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07期
摘要 徽州黟县石墨茶属于历史名茶,文化底蕴深厚,科学研究表明其具有独特的抗衰老保健功能。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恢复石墨茶生产,既可充实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又能促进徽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总结了黟县石墨茶发展历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墨茶;弋江源茶业;徽茶文化;安徽黟县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18-01
黟县因黟山(黄山旧称)而得名,享有“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是中外闻名的徽州茶商与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黟县生态环境宜茶,自古以来盛产茶叶,尤以石墨茶最为著名。
1 唐宋时期的黟县石墨茶
唐代,黟县隶属歙州,茶圣陆羽在世界上第1部茶书《茶经》中就品评了歙州之茶,王敷《茶酒论》更是以“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来赞誉茶之盛名。黟县石墨茶,在唐代就已经颇有名气。浔阳台位于漳河之滨,河里赤眼鱼游弋其中,李白遂兴致勃勃垂钓于此。浔阳台旁曾建有二楼八角形茶亭,茶亭旁配有房舍,常年施茶[1],过往行人可在茶亭中解渴歇脚。茶亭有东西2门,东门有“飞泉天外”、西门有“耸散来彤”的石刻横额。浔阳台北约里许即为石墨岭,是徽州府通往宁国府、池州府的宁池古道必经之处。石墨岭上茶树丛生,茶叶呈墨绿,又因此地名叫石墨岭,于是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石墨茶。据传李白在品尝石墨茶后,感觉绿、香清、味甘、形美,情不自禁地赞叹其为好茶[2]。石墨岭临近漳河,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居民依岭而居,商旅循岭过往,黟县各地所产茶叶云集于此,概称石墨茶,或为商品,或供饮用。宋代全国设有13个山场买茶,安徽省就有5个,且都设在皖西南(六安、淮南)茶区[3],而皖东南(宣城、徽州)茶区之茶,包括黟县石墨茶,均集中到山场再行运销。到了明代时,宁池古道一度甚是热闹,石墨岭上还建立了一座桃源书院,闻名一时。
2 明清时期的黟县石墨茶
唐宋时期,我国茶叶大多为紧压形的团饼茶,然而明清时期则以散叶茶为主流。明初创
造的徽州松萝茶制法,引领了我国炒青绿茶的发展。黟县石墨茶的加工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由紧压茶演变为散茶。相传石墨岭周围的村民,多百岁老人,其长寿之道,乃为常喝石墨茶。于是石墨茶名气越来越大,史志也加以记载。清同治己巳(1871年)《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4]。石墨岭、石墨茶逐渐成为固定化的习惯用语,石墨茶也就成了黟县名茶的代名词。黟县山多田地少,茶叶是主要物产。《黟山采茶竹枝词》吟咏:“我黟田少独山多,确土宜茶理不磨。好是春光三月半,村村听唱采茶歌。”每年清明前后,茶山上忙采茶,农户家忙制茶。黟县石墨茶上市后,运至屯溪集散、输出,与祁门、休宁、歙县茶叶一起统称“屯绿”远销欧美,“祁红屯绿”并称,誉满全球。清末民初,我国茶业风光不再,渐至衰落境地。黟县石墨茶也慢慢淡出人们视线,至民国后期,终于失传。
3 现代时期的黟县石墨茶
现代时期,在世界农业科技名人、中国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倡导下,安徽名茶开发工作领先起步。1953年,陈椽教授就已经在着手恢复历史名茶金寨县菊花茶。1972年,安徽省正式启动开发名茶开发工作,陈椽教授指导宣城市恢复研制历史名茶敬亭绿
雪[5]。1979年,徽州黟县开始创制名优茶,于1988年选送黟山特级毛峰参加名茶评比,荣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证书,陈椽教授定其名为黟山雀舌。在名优茶开发热潮中,黟县石墨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1985年,黄山市科委、黟县科委、县茶叶实验场共同挖掘、研制历史名茶石墨茶,并且取得成功,命名为“黟山石墨龙芽茶”。1988年6月,通过了省级鉴定。其品质特征为:泽墨绿,白毫显露,外形紧细弯曲带钩。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清沏,叶底鲜活匀齐[6]。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化验中心检测认定,石墨茶中各物质含量分别为:氨基酸5.81%,5.4%,可溶性矿物质3.91%,叶绿素1.2 mg/g。维生素等含量较高,还含有铁、钙、镁、锰、锌、钴等十几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之功效,为茶中难得的佳品[1]。但是,可能由于制作工艺要求高、产量少、效益低等原因,黟县石墨茶在研制成功后并未恢复商品化生产,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在黟县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勇担重任,启动了历史名茶石墨茶恢复工程。为了继承并且弘扬徽茶文化,加深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徽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已经组建起了专家团队,邀集经验丰富的制茶老师傅,不仅恢复生产唐宋时期的紧压形石墨茶、明清时期的散形石墨茶,还要适应现代茶叶消费潮流,创新产品形式,加强品牌建设与保护,把高品质的石墨茶呈献
给消费者,发挥石墨茶独特的抗衰延年功效,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4 参考文献
[1] 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 曾再新.益寿佳品石墨茶[J].植物杂志,1988(5):16.
[3] 陈椽.安徽茶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吴觉农.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99.
[5] 章传政,戴前颖.浅析陈椽对安徽茶叶科技发展的贡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安徽茶130-134.
[6] 刘怀成,程兆慈.历史名茶-黟山石墨[J].茶业通报,1988(2):4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