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闽南文化论文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的地域文化,泉州是闽南文化的聚集地之一。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篇1
四川旅游景点介绍浅析闽南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泉州回族祭祖习俗
摘要: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传承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7年6月9日正式批准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
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而具有泉州区域特的回族习俗,则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自我传承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泉州回族有63397人,主要姓氏为丁、郭、夏、蒲、金、马、葛等。目前泉州市有1个回族乡30个回族村(社区),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由于泉州回族居住分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少回族村(社区)的生活习俗,已经和闽南地区的汉族习俗融为一体了。
但在泉州回族的两大聚居区,一些回族的生活习俗仍然保留着,这两大聚居区是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现为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及晋江市陈埭镇。陈埭镇有7个回族行政村,丁氏回族人口达到2万余人,人称“陈埭万人丁”。百崎郭氏回族人口也有1万多人,自明朝以来他
们就主要居住在百崎的9个乡村,俗称“九乡郭”;1990年成立百崎回族乡,是泉州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在这两处回族人口较多的聚居区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一些习俗,但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回族习俗,而是具有闽南地域特的回族习俗。宗祠祭祖习俗正是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回族独具特的习俗之一。
一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相调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民俗的变异既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民俗自身发展的一种运动规律。……所谓世代不变的习俗任何时候也没有存在过。”圆泉州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的先辈都是笃信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对此,丁氏、郭氏的族谱都有相关的记载:丁氏族谱载“祖从回教也。回教维何不用刚鬣,不焚楮帛,相率向西而拜”;“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后食,竟日则枵腹……肉食不以豚”。固百崎郭氏族谱也载有“我祖自开基白奇(百崎)以来,曾贮天经三十部,创礼拜寺,尊重经教,认主为本。溯斯教之传,自乾坤开张,三皇布政,皆系真主保养之厚德,名日回
办公管理制度>十大贫困县回。……其教极务实理,不尚虚文。能摒斥邪魔,面向清真,我祖由是遵教焉”。
可见丁氏、郭氏先辈的生活习俗几乎是纯粹的伊斯兰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只崇拜全能的真主,禁止崇拜其他偶像。《》明言:“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丁氏、郭氏先祖的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只是在家或在清真寺诵读《》、做礼拜,他们没有祖先崇拜的意识,更没有祭祖的习俗。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与一定的地理生态条件和人文历史分不开的。其存在与发展,保留与变异,都与特定地域的地理生态条件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末明初,泉州丁氏三世祖丁硕德、郭氏三世祖郭仲远先后携家眷从泉州这一繁华的城市分别迁徙到陈埭、百崎这些滨海偏僻的乡村。“徙居城南二十里许,是为陈江(陈埭)”,“择地于惠邑海滨百奇(百崎)山下筑室居焉”。
丁氏、郭氏以一家外族异教的身份在新的居住地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主动地适应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丁氏、郭氏的先祖根据迁入地的地理环境,调整了原来的谋生方式,由经商逐渐改为农耕、讨海及海荡,“(陈埭)环江居负海,而潮所往来处,其地卤泻,宜生海错诸鲜,居民受其产以为业,谓之海荡”。
同时,在习俗上也逐渐接受了闽南汉族祖先崇拜的观念。如百崎郭氏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百崎埭上村兴建一座祠堂,该祠堂后来发展成为今郭氏四房的小宗祠;二世祖郭仕初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在白奇村兴建另一座祠堂,该祠堂成为今天郭氏的大宗祠――郭氏家庙的前身。在陈埭的丁氏也不例外,丁硕德临终前留下要子孙在其所居住的地方建立祠堂的遗嘱,“遗命诸子,即所居营祠焉”。其子丁善遵照父命,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创建祠堂“拓基启宇”,该祠堂成为今天陈埭丁氏大宗祠的前身。
尽管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在明代早期就先后兴建了祠堂,接受汉人祖先崇拜的习俗,然而,当时他们的祭祖仪式依然保存着一些伊斯兰教文化的因素。如丁氏在祭祖前应斋沐,而且“祭不列品”。据载:“(七世丁德)惟祖先祀事,旬日戒且必诚必腆,治器皿,干衣服,斋沐三日,乃与神交,率为常。”蔬菜店
甚至在丁氏八世祖丁仪首登仕籍后,虽“以大夫之礼祀其先”,但也是“回教未敢有违”。百崎郭氏族谱也有“凡遇祖先忌辰以及父母丧事,唯延师敬诵天经”、“祀预日,必先沐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明朝中后期以后,丁氏、郭氏回族逐渐淡化了伊斯兰文化,其祭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丁氏祭祀祖先开始由祭不列品到祭列品矣,“祭列品而加牲矣”,祭祖仪式向着“渐变以合于礼”发展。郭氏谱牒也记载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后,其伊斯兰文化习俗发生了演变。“……本期世世尊重,历代不忘,孰意传及五世后,遭兵燹之间关,掌教失传,遂至染外教之风,竟朦昧正教之则”,“传至八世、九世乃出教,谅在明万历年间”。郭氏的祭祖仪式也是“祀用儒礼兼之”。此后,丁氏、郭氏的习俗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程度更深了。
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给泉州回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回族继承了先辈善商的传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回族社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同时,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扶持以及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自由宽松的态度,也为泉州回族习俗的恢复与传承提供了平台。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陈埭丁氏、百崎郭氏逐渐恢复了宗祠祭祖习俗。组名大全
世界十大豪车今天,祖先崇拜在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埭丁氏回族于每年的元宵节及冬至在丁氏大宗祠举行全族隆重的祭祖仪式,俗称春冬两祭。祭祖仪式由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主办,7个回族行政村轮流承办。百崎郭氏回族于每年清明节前后在郭氏家庙举
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由百崎郭氏仁、义、礼、智、信五支房轮流做东承办。因有的支房人数较少,有的虽不同支房,但又居住
在同一村落。因此祭祖活动事实上是分为三股轮流承办:大房单独承办,二房与五房联合承办,三房与四房联合承办。
据近几年对百崎郭氏、陈埭丁氏回族宗祠祭祖活动的实地调研,我们看到丁氏、郭氏宗祠祭祖习俗既保留了一些回族文化的因素,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因素。
陈埭丁氏祭祖仪式在丁氏大宗祠举行,参加祭祖的丁氏宗亲需头戴圆形小白帽。祭祖仪式开始前,主持人邀请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陈埭片老年人总会会长、7个回族村老年人协会会长、7个回族村两委会书记、村长、旅居外地宗亲代表及祭祖的主礼人、陪礼人、司仪、礼生等上台盥洗就位,并请回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为主礼人、陪礼人、司仪、礼生披挂红绶带。祭祖仪式开始时,全体肃立,燃放鞭炮,奏大乐。接着在列祖列宗的神主龛前点燃8对红蜡烛,奏小乐。
然后主礼人诣香案前,焚香,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祭祖人员在始祖节斋公暨列祖列
宗灵座前行三鞠躬礼,随后敬奉供品,供品有羊肉、全鸡、牛肉、牛筋、香菇、红鲟、大蛏、鱿鱼等8道,每奉上一道供品,都要说些相应的吉祥语。再后,敬致祝文,敬献鲜花。最后参加祭祖活动的全体族人暨旅居外地宗亲依序上香,奏大乐,燃放鞭炮。
百崎郭氏祭祖仪式在百崎郭氏家庙举行。参加祭祖的相关人员需头戴圆形小白帽,身穿灰长衫。随着东赞、西赞的唱叫,导祭人引导主祭人、陪祭人逐一完成祭祀仪式,礼生递送供品及器具。
祭祖仪式隆重,讲究繁文缛节,程序多达112道。祭祖的主要程序是:首先燃放鞭炮,打开厅堂祖先灵座的大门,三击祭鼓,奏大乐,导祭人引主祭人、陪祭人到厅堂西台阶下面就位。接着导祭人引主祭人、陪祭人到盥洗所授巾盥洗、到酒樽所省酒、到牲礼所省牲、到毛血所省毛血、到洁馔所省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