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七大手法、精益生产
IE七大手法
一、IE人员主要从事的七个方向,它们是:
1.研究与开发管理;2.生产系统设计与控制;3.效率工程;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5.实施规划与物流分析;6.工业卫生与安全;7.人力资源管理。
二、基础IE里的东西:
IE手法包括:方法研究(程序分析、动作分析),作业测定,布置研究,LineBalance等,但好象不够七个。在现场IE,IE七大手法包括: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搬运分析,动作经济原则,作业测定,布置研究,LineBalance
三、台湾公司教材里面的
1、工程分析。2、搬运工程分析。7大浪费是什么3、运动分析(工作抽查worksampling4、生产线平衡。5、动作分析。6、动作经济原则。7、工厂布置的改善。
四、其它的各种说法
1IE七大手法为:作业分析、程序分析(运用ECRS技巧)、动作分析(动作经济原则)、时间分析、稼动分析、布置搬动分析、生产线平衡
2、七大手法:流程分析法、动作分析法、动作经济原则、时间研究、工作抽查法、人机配置法、工作简化法
3、七大手法:动作改善法(动改法)、防止错误法(防错法)、5*5W1H法(五五法)、双手操作法(双手法)、人机配合法(人机法)、流程程序法(流程法)、工作抽样法(抽样法)
4、七大手法:程序分析、时间分析、动作分析、流水线分析、稼动分析、物料分析、环境分析。
知识和方法是从不停总结中出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运用各种知识,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分析以及不断的总结。从客观性、定量性、通用性和实践可行性等各种原则制作出标准以供后来者学习和运用。我发现国外并没有IE七大手法的说法(也许是我没有到),那么IE七大手法必定是我们国人所造,我们需要IE七大手法吗?当然需要,这也许是我们国内IE自己人走出IE基础的第一步。虽然我们用的手法基本都是国外创造的手法,但是我们加以总结,对于我们工作学习来说,有一个准确的IE七大手法,我们更加容易掌握和使用。加以总结,使得这些手法更加的适合我国的企业实际情况的运用,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IE七大手法没有定论,上面的IE七大手法基本是各自的运用而产生的,那么你所在的企业都用到了那些IE的方法总结出一个IE七大手法呢?IE七大手法没有定义,你是否可以给IE七大手法下个定义呢?如何给IE七大手法下定义呢?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IE七大手法所使用的范围(生产、质量、品质、服务等)
2IE七大手法的施用对象(5M1E
3IE七大手法使用的主要途径
4IE七大手法的功能作用
5IE七大手法的目的、目标
6IE七大手法的原理
浅谈精益生产要点-LeanProduction
在制造业中,我们很多人认为“精益”就是准时生产制JIT。国外流行最广和最通俗的说法是:精益就是消除一切浪费。也有人使用了如“同步制造SM”、“流动制造FM”等术语。精益思想的目标是“用尽善尽美的过程为用户创造尽善尽美的价值。”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并且都企图用最精益的语言来描述这个革命性的思想。“精益思想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则是更加全面和严肃的认识
按照“过程、人和技术的集成”的观点,全面的认识精益思想,将帮助企业把握建立精益企业的要点,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于传统生产企业或是大批量生产企业向精益生产方式精益企业转变,在制造方面主要有以下形式:
1.改进生产流程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
1)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2)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节约生产时间。
3)消灭库存。把库存当作解决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必须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onepieceflow)。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同步------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
平衡------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
实施单件生产流程、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time)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生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
2.改进生产活动
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的改善,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
l)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
a、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
b、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外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推行SMED快速换线法)
c、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
d、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2)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测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a、例行维修——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b、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法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c、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d、立即维修——一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由于在连续生产流程中,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TPM的目标是零缺陷、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
3)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3.提高劳动利用率
提高劳动利用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
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关键在于一人负责多台机器或能适应多个岗位(一工多能)。这就要求对操作工进行交叉培训,交叉培训的目的是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交叉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实现一人多机或一工多能的前提是建立工作标准化制度。工作标准化是通过对大量工作方法和动作进行研究,以决定最有效和可以重复的方法。工作时员工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进行,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劳动的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因为出错保护和防止废品产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采用,确保了每一项操作只能按照惟一正确的方法进行。
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同样可以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在自动检测装置严密监视下,一旦检测到生产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便发出警报或自动停机。这些自动检测的装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质量检测工人的活动,排除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返工现象也大大减少,劳动利用率自然提高。
间接劳动利用率随生产流程的改进和库存、检验、返工等现象的消除而提高,那些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同样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库存、检验、返工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这些劳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劳动,若消除了产品价值链中不能增值的间接活动,那么由这些间接活动引发的间接成本便会显着降低,劳动利用率也相应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
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但是,那些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的企业,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
IE方法研究
IE工作研究是以生产工厂的整个制造系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而工作研究的动作技巧主要是由方法研究作业测定所构成。
  作业测定又是由时间研究发展而来,与方法研究同时配合进行,或者可说是方法研究所确定的生产系统及工作方法,定量测定多余的时间要素及无效的时间要素等非生产部分,并进行削减,并作为以后管理计划及控制的依据。
  针对以上对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的了解,也可说方法研究作业测定是一体两面,具有互补性。当在做方法研究时,虽然目的是要取得最佳的方法,而在取得后,就需把时间确定。
  反过来说,当在做时间测定时,也要考虑测定的时间是否最佳的方法了。
 ()、方法研究的技巧
如何进行方法研究,首先应从生产现场的工作系统来探讨。
生产对象(物)
应经由作业过程、经由时间、空间的变化,做逐一的分析研究。
  此部分也就是广义的工程分析,也可说是一咱生产系统分析。可使用产品工程分析表、生产流程图等分析工具,从原料到成品,来做经济性的探讨。
生产主体(人)
人是生产的主体,对作业过程,在生产对象物的工作方面做分析研究。
此部分是广义的作业分析,也就是工作方法分析可藉由作业者的作业规范、工作抽样、基本动作、PTS或影片进行分析,或应用动作经济原则在作业过程,人、机的稼动状况。人与机的配合上追求作业地区或作业者的作业方法的合乎目的性、合理性。
对于检讨的对象及能适用的主要的方法研究,其分析技巧如图。
对于各种生产型态研究的一般方向如图:
方法研究分析技巧
探讨项目内容分析手法
制造整个工程系统从原料生产成品至出货为止。制造流程图分析
操作标准书分析
工厂布置
物料移动工厂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及人与物料之活动。流程图分析
模型配置分析
作业区域的配置作业者的位置及作业者周围的物品的放置方法。由基本动作的动作研究
PTS
动作经济原则
作业简化原则
组合作业或自动机械作业以组合进行的共同作业或以自动机器作业的人与机器的配合。连合工程分析
工作抽样
作业简化原理
作业中的作业员动作短的作业周期且高反复度的作业员动作。基本动作的动作分析
PTS
动作经济原则
()、方法研究实施步骤
使用方法研究的技巧,以期解决问题的原则性步骤:
选择问题,并将问题的目的明确化。
问题的选择可来自3种情况。
利用现有的资料,整理出问题点,并把握原因。
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预测潜在的原因。
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
选定的问题将目的明确化。
选定的问题对期望的成果(目标)予设定。
设定理想方法
应认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之后,再去抓住要达成最终目的的最经济手段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步骤2里,尽量避免现行方法的影响,应思考如何对于所选定问题的理想方法。
现状分析
将选定的问题,使用IE的技巧来加以直接观察,并作成数据的分析。
比较分析结果
将第3个步骤的现状分析与步骤2的设定的理想方法作比较,可使现状与理想的方法的差异明确化,在此可使用5W1H”法加以探讨。
WHAT:做什么?有必要吗?
WHY:为何要做?目的在哪里?
WHERE:哪里做?没有更适合的场所吗?
WHEN;何时做?时间是否适当?
WHO:谁做?有没有更合适的人?
HOW:如何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改良方法设计:
  经过探讨的整理之后,考虑现在或将来或许是企业的限住条件之外,来设计一个最佳的工作系统或方法。
  下面是一般企业里在被考虑的限住条件:
生产数量。使用空间。品质、机能。管理复杂化。过多的人员费用。实施日程。劳务关系。
针对上面的这些限住条件应以考虑,并进行改良方法之设计,改良方案的设计,应先以试行,并做逐基修改,才可定案。
标准化及实施
改良方法,即为新的最佳方法,经过认可后,即做成作业标准书,并以此训练、教导员工执行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方法也应该给以新的标准时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