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
四、课程学分
要求:2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
序号 | 教学项目 |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 活动设计 | 参考课时 |
1 | 前言 | 课程介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 启发式、讨论式、 | 2 |
2 | (一)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 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 | 启发式、演讲辩论、PPT | 2 |
3 |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 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走人生行动的前提。 |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多媒体讨论式、 | 2 |
4 |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 了解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走好人生路的基础。 |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演讲辩论多媒体 | 2 |
5 | (二)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 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 | 合作探究式、讨论式、多媒体 | 2 |
6 | 2.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 了解事物是发展的,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多媒体 | 2 |
7 | 3.人生哲学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 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基本观点理解正确对待人生矛盾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 | 启发式、演讲辩论多媒体 | 2 |
8 | (三)1.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 了解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理解理性思维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能够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 合作探究式、讨论式、演讲辩论多媒体 | 2 |
9 |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 了解实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的作用。 能够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 2 |
10 | 3.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 了解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 合作探究式、讨论式、演讲辩论 | 2 |
11 | (四)1.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 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人生目标的人生问题;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讨论式、 | 2 |
12 | 2.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 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理解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启发式、讨论式、演讲辩论 | 2 |
13 | 3.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 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的作用,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 启发式、、演讲辩论 多媒体 | 2 |
14 | (五)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 了解人的社会本质基本观点,及其对发展自我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关系创造更大的人价值。 | 合作探究式、演讲辩论、多媒体 | 2 |
15 | 2.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 了解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够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 合作探究式、讨论式、多媒体 | 2 |
16 | 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 了解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 启发式、讨论式、演讲辩论多媒体 | 2 |
17 | 机动 | 2 | ||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方法
有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性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讨论式、演讲辩论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二)评价方法
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
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价等方式。
学生“学”的评价,采取认知评价、情感信念评价、行为表现评价。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三)教学条件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运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从报纸、网络等媒体查人生成长典型个案、哲学与人生问题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四)教材编写
《哲学与人生》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围绕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性质、任务和意义,课改研究与新教材编写思路、特点、结构与教学法建议等方面展
开。新教材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与时代感,体现了“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新课程中,突出了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特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