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在哲学复习中的运用
上海市松江一中 何永宏
关键词:
唯物论 辩证法 客观实际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变化趋势 两点 典型特征
2007年,上海高考第一次增加了对哲学知识的考查;2009年哲学常识的考查将不少于20%,这必将增加高中哲学教学和复习的难度。
对于哲学的学习,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好哲学知识是关键。有了对哲学知识的整体把握,才可以更好地区分、运用哲学原理。如果把哲学知识从整体上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几个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它既是我们教学和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中学生抽象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加上学生生活阅历简单,学习哲学原理就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运用哲学原理时,普遍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材料,由于弄不懂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好象哪一个都能用,从而不加区分、随意地使用哲学原理。通过近两年的高三教学和复习实践,我体会到:若
能抓住唯物论、辩证法哲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在具体的哲学教学和复习中加以运用,有利于化解这个难题。
唯物论一般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两个原理都围绕着主观同客观之间的关系来展开,从而得出结论——在世界的物质性面前,人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这两个原理做一个分析会发现:它们都强调对“客观实际”的重视。只不过“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它同物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发现和认识到,它都客观存在和发生作用;当人们的行动符合规律时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人们的行动违背规律时,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①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更加强调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所以,我们就把“客观实际”作为唯物论思想的典型特征,来引导学生领会和使用这两个原理以解决学习和运用时所碰到的问题。
例如:“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辨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展现中华文化。
(2006年高考北京卷)
如何使用唯物论原理说明这个问题呢?从唯物论原理的典型特征——“客观实际”出发来思考,我们就会把奥运历史的实际、我国灿烂文化的实际、如何展示的实际确定为组织答案的重点;如果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则着重从奥运会举办的规律、文化展示规律等方面来认识、利用规律,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辩证法的原理分成三个部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强调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每个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它具体的形式。 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展开的逻辑起点,正是有了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才有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联系观点的典型特征。
例如:管理学中经典的“木桶原理”,即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它蕴涵的哲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整体离不开局部
(2007年上海文综合卷)
上述题肢的设计涉及到了辩证法的三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如果学生能地体会到联系的观点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典型特征,就不难发现,“木桶原理”讲述的是事物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准确到答案。在简单的情形下是如此,在复杂的情况下也如此。
人生哲学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强调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变化。物质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世界上绝对不变化、不发展的事物是没有的。”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如果我们对发展的观点进行仔细的研读,我们会发现,变化分成两种,一种是向上的变
化,我们叫发展;一种是向下的变化,我们叫倒退;绝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这种“变化的趋势”成为了发展观点的典型特征。
例如: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令仗之。吏勃然日:“一钱何足道,仍仗我耶?尔能仗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日:“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D.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在A、B、C、D四个选项的比较中,我们选择了C答案。“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会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当这种“变化的趋势”成为我们判断和挑选的标准时,我们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强调“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矛盾既对立又统一。”③ 包括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主次原理四个部分。对这些原理做一个仔细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几个原理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两点”。对立和统一是两点、内因和外因的两点、普遍和特殊的两点,主要和次要的两点,事物有着丰富多彩的“两点”,“两点”成为了这些原理共同的特征。
例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黄山景区总体规划》,黄山风景区采取了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等保护措施,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56%提高到2002年的83%,植被覆盖率也达到93%。
针对黄山风景区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这一保护措施,分析黄山风景区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的辨证关系。(2004年全国春招文综高考题)
发展旅游业,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又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如果同学们能够充分地运用好矛盾“两点”的典型特征,就会做这样的思考:在经济发展中,提高经济
效益是一个方面,注意保护环境,追求社会效益是另一个方面;我们要做的是把追求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看到两者的对立,又要看到两者的统一。“两点”地看,全面地看。注重对“两点”特征的思考,对我们运用好矛盾观点的几个原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当做这样的思考和总结的时候,它至少有这样一些可取的地方:一方面,通过对所学哲学原理典型特征的认识和运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哲学学习方法。哲学的学习是一种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重要之处在于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以致用。通过对所学哲学原理典型特征的领悟,在体验学习有所得的“快乐”时,总结学习的方法,才能逐渐地学会对哲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所学哲学原理典型特征的认识和运用,有利于学生树立唯物论和辨证法的思想。唯物论在回答“我们的世界是什么”,辩证法在回答“我们的世界怎么样”。学生通过对哲学原理典型特征的不断思考和运用,强化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联系、发展和矛盾的;再次,这种对知识的提炼,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背景,判断的标准,让学生进行清晰、明了的思考,既发挥了哲学思想层次性强的优势,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有意识地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知识,会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对克服学生学习哲学时的模糊认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资料的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第74页;
②《思想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83页;
③《思想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87页;
2008-1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