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
健康产业项目有哪些三年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城市规划纲要》、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规划》、《“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等总体要求,落实《市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发展的若干措施》、《城市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集聚配套等政策环境优势,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坚持研发、转化、制造、市场并重,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和国内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医药产业地标,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抓城市医药产业集入选新兴产业集契机,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精准选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定位,扎实建设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大幅提升产业竞争能级,全力打响“城市医药健康产业”品牌。
(二)基本原则
更加突出错位发展。立足产业基础,着眼产业发展优势,聚焦医药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把握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各个链条,精准选择发展切口,实现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一级医药健康产业。
更加突出医产协同。把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和成长规律,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医疗机构和产业机构双向互动,促进医工交叉和医产协同,以资源带动项目,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带动产业。
更加突出产业生态。紧密结合医药健康产业特点,健全平台功能,注重“软环境”建设,将龙头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服务商等机构有机衔接,构成相互交织的价值网,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形成生态体系竞争优势。
更加突出大小结合。夯实产业金字塔小微底座,发挥龙头企业链主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微融通发展“雁阵”效应,用产业细分领域成长的内在逻辑粘结企业,用细分领域产业配套机制吸引企业,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更加突出长短兼顾。深刻认识医药健康产业成长规律,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周期,长短兼顾,短期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扩大影响力。长期营造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医药健康产业将具备规模虽小但品质优良的“小而美”、创新引领且尖端专精的“专而精”、重视效率并追求效益的“快而高”的产业特,形成产业生态体系框架,为建设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奠定坚
实基础。力争集聚医药企业超2000家,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百亿企业3家以上、50亿企业3家以上、10亿企业30家以上,新增临床试验机构10家以上,成为产业链和研发合作模式突出的医药产业集聚区。
二、实施路径
(一)创塑特,锻造长板
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品两大方向,以高端提升、集壮大为重点,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做强存量,做大增量,抓住药品/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施,分类推动各细分行业发展。
以高值耗材为主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高值耗材、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创新型医用材料等,尤其是具有进口替代价值的项目。
以生物创新药为主的创新药品领域,大力发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基因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细胞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药品及制品和高端仿制药、经典名方中药等项目,并特别关注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健康应用的项目。
(二)完整链条,补齐短板
瞄准前沿诊疗技术、医疗健康、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特生活性服务业四大方向,以招引集聚、营造生态为重点,推进医产协同,吸引相关企业和机构落地,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形成引领和支撑。
前沿诊疗技术领域,重点考虑基因编辑、细胞、新型疫苗、异体移植、生物打印、人造器官、脑机接口、医用仿生等项目。
医疗健康领域,依托“大数据+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领域,重点考虑药物筛选平台、辅助诊断、数字医疗等项目。
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重点考虑医药和器械外包服务工业设计、打样中心、动物实验基地、检验检测中心、财务顾问、人力资源、展览展示等专业第三方服务项目。
高端特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重点考虑国际医院、研究型医院、高端民营专科医院、特医疗健康服务等医药健康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
三、全速布局,培育重点工程
(一)关键资源整合工程
1、与医疗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推动建立长期院地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开展院企课题合作、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临床试验对
接、临床应用场景建设、医学学术活动、医产协同机制创新等多层次、多角度合作。
2、强化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生命科学、医学、技术成果转化、生物工程、药学等机构深入合作,谋划建立医药健康类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二)医产协同促进工程
1、促进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医院+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医院、企业资源联动的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交流沟通,大力促进医疗机构与医药健康企业多层次合作。
2、促进临床成果转化。挖掘医院临床科研成果,设立医疗机构专利交易平台,促进发明专利交易,鼓励临床医生开展和参与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创新活动,加强医工交叉,促进医疗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
3、加强临床试验合作。探索产业方与医院各类科室精准对接,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合作,提高临床医学研究和产品临床试验效率。
4、促进企业产品应用。按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应用已获批的一类新药、三类医疗器械,及进入国家集采目录、医保目录的药品和器械。
(三)链主培育服务工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