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江苏邮编 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在对话栏写下心得体会,尝试评点。 (2)自主研习,探究文本,划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前完成导学案,划出疑难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 |
二、 教学课题 1.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2.揣摩文中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园,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
三、 教材分析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下的一篇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情结。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会评点鉴赏散文,体会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深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准备: 1.结合文本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 2.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并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料,做参考借鉴。整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做好课件。 3.教师做好学生的预习学案,课前发下,并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4.互联网上搜索韩少功的简介,席慕容的《乡愁》诗,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思乡曲》,与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 |
四、教学方法 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研习文本,解决难点。教师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深情朗诵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诗导入——思乡是一首永恒的歌谣,尤其是身在异国他乡,这种思念更加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现代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我心归去》。 (百度文库搜索)zhidao.baidu/question/190623219.html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人思乡的氛围中。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以问题的探究,引出作者的简介) 1.师:文题是《我心归去》,那么作者的心是从哪里归去哪里呢? 学生读过文章后,很容易回答:法国归去中国。 教师板书 异乡 法国 故乡 中国 2.师:那么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去法国的呢? 学生抢着回答:去旅游、去学习、记者等等。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以记者的身份去的呢?引出作者简介。 (百度文库作者简介)news.xinhuanet/book/2003-04/07/content_819437.htm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直接介绍作者的方式,设疑激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作者的同时,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所写,为下文探究其思乡之情奠定基础。 3.师:看来,他是以一个领奖人的身份去法国的,那么,他在浪漫的法国呆了多久呢? 学生:一个月(依据文本) 过渡语:仅仅是一个月的时间,作者就归心似箭了,那我很想知道,作者梦寐以求的故乡是什么样子?法国的景况又如何?(投影展示) (三)文本研读,互动探究 1.作者一心向往的故乡景况如何?法国的环境又如何?试从原文筛选信息。 学生依托文本,筛选提炼概括信息。 (百度搜索)法国的风景图片 image.baidu/i?ct=201326592&lm=-1&word=%B7%A8%B9%FA%B7%E7%BE%B0 (百度搜索)故乡贫穷落后的图片 image.baidu/i?ct=201326592&lm=-1&word=%C6%B6%C7%EE%C2%E4%BA%F3%B5%C4%B9%CA%CF%E7%CD%BC 教师板书:风雅富贵 贫瘠落后 对比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训练依托文本筛选提炼概括的能力,借助图片更直观鲜明感受到故乡与异乡的强烈对比。 2.师:法国如此繁华舒适,故乡又是如此贫瘠落后,那么作者为何要心归故乡呢?请同学出表现作者在异乡心情的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渲染的?试做评点。 学生读出自己到的语句,并试做评点。 【设计意图】:此题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评点,有自己的阅读心得与感受,从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师:刚才同学们的评点很好,谈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作者用了四段文字来渲染他在法国的孤独、冷清,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那么作者对故乡最割舍不掉的是什么? 请同学配乐朗读文章5、6两节,其他同学思考。 【设计意图】:配乐让学生深情诵读,用舒缓的音乐与深情的朗诵去感染学生,从而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百度MP3搜索理查德克莱德曼《思乡曲》) mp3.baidu/m?ct=134217728&lm=-1&word=%C0%ED%B2%E9%B5%C2%BF%CB%C0%B3%B5%C2%C2%FC%CB%BC%CF%E7%C7%FA 朗诵后学生明确答案:亲人,故乡的事物。 教师板书:寂寞 空虚;亲切 激动 过渡语:是否有亲人陪伴在身旁,他的心就不会“归去”了呢?探寻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 4.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其内涵。(联系文章内容,可结合自己的体验) (1)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你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你如何理解“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探究,一人总结答案,并展示。 5.刚才我们品味了富有哲理的句子,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在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明确:故乡有我们的亲人和我们的过去;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故乡有我们的血、泪、汗水;故乡是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劳动和奉献的地方;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师:朗诵的《赠父诗》,并小结:只要我们为之奋斗过奉献过,只要把它视为生命之根,心灵之源的地方,都可称之为故乡。 教师板书:血 泪 汗水 【设计意图】:这些含有哲理的句子比较难理解,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重在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散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教师点拨引导,重点是通过品味这些句子去体会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 (四)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情感。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思念故乡的什么? 学生课堂写作并展示,教师适时点评。 学生齐读诗歌《故乡是我永远的天堂》 (百度文库搜索)wenku.baidu/view/93a9420f844769eae009ed7b.html 【设计意图】:训练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加强情感体验与思考,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教师总结板书,归纳主题。 (五)全文总结: 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故乡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心灵栖息地,只要你在那里真诚的付出过,用情感动过,真心触摸过,那么你就能归去自己的故乡,而真正拥有故乡的人才是充实、富有而幸福的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充实、富有而幸福的人。 结尾播放费翔的歌曲《故乡的云》,让浓浓的乡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 百度搜索费翔的歌曲 www.xingsee/flvideo/fvideo932640.html |
六、板书设计: 我心归去 异乡 (法国)风雅富贵 无 血 寂寞 空虚 心 (对比) 泪 故乡 (中国)贫瘠落后 有 汗水 亲切 激动 |
七、教学反思: 1.这是我上的一节校级公开课。课前我对文本进行了认真地研读与精心准备,无论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课件制作,颇费心思。韩少功的这篇散文,抒情中带有很强的哲理性,恰恰是这些哲理,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依托文本,创设情境,研讨探究的方式,从评点语句,感悟乡情,再到探究哲理,话题延伸,整堂课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探究,还是当堂练笔,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我更多地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我觉得还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就是课堂上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