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百度文 ...
高一考试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的探索,是对的重视。有网友为了出斯人,大量翻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证据,有问题就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之辩,恰是求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态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 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 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 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 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 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 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 《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傻子
袁良才
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
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
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
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
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
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
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
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
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
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
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
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
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
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
的还在后头呢!
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
高傻子一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
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
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
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不赔!
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
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
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
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
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
梨园鼻祖是唐明皇。
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
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
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
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
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
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
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
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
天将降大任于
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