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总结
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论语》《大学》《中庸》 内容:
4.解词:
发:起,被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狱卒。
举于市: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集市。 任:责任,使命。
是:此,这。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挨饿。
拂:违背。 乱:使……扰乱。 忍性: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思虑堵塞。 征于:他的思想表现在脸上。
喻:明白,了解。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弼。
6.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思路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自然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自然段: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9.写作手法
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结合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增强了语言气势,病极富感染力。
10.写作目的
作者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告诫人们必须经历挫折、困苦,有忧患意识,无论人才、国家,都会有所作为,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题
1.开篇六例,所列举人物有何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借此说明的道理?
答案:舜成为帝王,而其余成为有名臣子。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人必须经历挫折、困难。
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原文)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几个角度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主观:困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与,发与声,而后喻。
客观:故天将降……增益其所不能。
三个角度:思想,生活,行为。
能使心惊动,使性格坚忍,使他能力增强。
3.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
答案:造就人才,自理国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会繁荣强大。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会殃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什么观点?这一点提醒我们什么?
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提醒我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安逸享乐,应用忧虑意识。(结合现实问题例如:面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应有忧虑意识,不应该以大国自居;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虑意识,使祖国早日统一。)
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文章,请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
答案:一定能使人成功。文中例举了舜等众贤士历经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例子,这充分说明人只有在心中有忧患意识,又要经受挫折困难的历练,才能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印证了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说以从文章角度来看,忧患意识一定能使人成功。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起辅助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