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什么时候改的是字
10月27日,有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表示,记忆中,语文教材里这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此,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向澎湃新闻表示,课文所选自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也向澎湃新闻表示,古代传下来的文献记录中,孟子这句用的就是“是人”。
“是人”还是“斯人”?
“是人”还是“斯人”?10月27日下午,温儒敏向澎湃新闻表示,此前他已通过其个人微博对这一问题做过回应。
温儒敏此前在其个人微博上的回应。截图自温儒敏微博9月7日,温儒敏在其微博中写道:“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
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另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也向澎湃新闻表示,尽管“斯人”和“是人”这两种写法都符合古代语言表达习惯,但因为古代传下来的文献记录写的就是“是人”,今人不能去替孟子立言,所以这句里应该是“是人”而非“斯人”。
孙玉文说,要区分“讲得通”和“讲得对”,“讲得通”不一定“讲得对”,“讲得对”一定能“讲得通”。遇到这种疑问,一定要查阅《十三经注疏》这一类可靠的传本来进行核查。
教材文章是否用过“斯人”?
“为何大家以前背诵的孟子这一篇往往读作‘斯人’呢?”温儒敏在上述博文中分析道:“可能是原来老教材所依据的版本不同(这还需查证),也可能‘斯人’在一些名诗名篇中用过(如杜甫梦李白诗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而生活中比如悼辞也常用‘斯人已逝’等等。人们对‘斯人’这个词比较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于是就把孟子那一句读作‘斯人’,而认为‘是人’
是改动了。其实‘斯’在古汉语中常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而‘是’亦有类似用法。所以孟子那篇若读作‘斯人’,也不能算错。”那么,语文教材中是否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表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