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下肢
八、下肢
一、名词解释
1.Nelaton 线:当人体侧卧、髋关节屈曲90°~120°时,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作一条连线,此线称为Nelaton 线。正常时,该线恰好通过股骨大转子尖。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尖则会偏离此线,移向上方。
2.Kaplan点:仰卧,两下肢并拢、伸直,两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面时,由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髂前上棘作延长线。正常时,两侧延长线相交于脐或脐以上的一点,此相交点称Kaplan点。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健侧。
3.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 为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深面的一个由韧带、骨和筋膜围成的腔隙,称血管腔隙,该腔隙的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后界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外界为髂耻弓。腔隙内有股鞘及股鞘内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管,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亦通过此腔隙。
4.梨状肌上孔:梨状肌由坐骨大孔自盆腔穿出,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别留有一供神经血管通过的间隙,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孔上缘之间的间隙,称为梨状肌上孔。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有臀上静脉、臀上动脉、臀上神经。
5.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下缘与坐骨大孔下缘之间的间隙为梨状肌下孔,通过该间隙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有: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臀下静脉、臀下动脉、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
6.坐骨小孔lessor sciatic foramen 在骨盆的后壁,由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的间隙叫做坐骨小孔,通过该间隙的结构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这些结构出坐骨大孔、绕坐骨棘,穿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分布于肛区和会阴部。
7.髂胫束iliotibial tract 阔筋膜在大腿外侧的部分,局部增厚,紧张在髂嵴前份与胫骨外侧髁外侧面之间的部分称为髂胫束,髂胫束起自髂嵴前份,向下分为两层,包裹阔筋膜张肌,两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向后方与臀大肌肌腱相续,至膝关节内侧分别附着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头和膝关节囊下部。临床上常取髂胫束作为体壁缺损、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等的自身修补
、重建材料。
8.隐静脉裂孔saphenous hiatus 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局部变薄,形成一卵圆形的薄弱区,称为隐静脉裂孔。该区域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或外筛板,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隐静脉裂孔外缘锐利,呈镰状,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融合。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9.大腿骨筋膜鞘:阔筋膜向大腿深部发出股内侧、股外侧和股后3个肌间隔,伸入肌之间,附着于股骨粗线,与股骨及阔筋膜共同形成3个骨筋膜鞘,容纳相应的肌、血管及神经。前骨筋膜鞘包绕股前肌,股动、静脉,股神经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内侧骨筋膜鞘包绕股内侧肌,闭孔动、静脉和闭孔神经;后骨筋膜鞘包绕股后肌、坐骨神经、深淋巴结和淋巴管。后骨筋膜鞘内的结缔组织间隙上通臀部,下连腘窝。二者的炎症可沿此间隙内的血管神经束互相蔓延。
10.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在腹股沟外侧半深面,由韧带、骨和筋膜共同构成一主要供肌通过的间隙,称为肌腔隙,该间隙的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腔隙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有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11.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是一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一个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下续收肌管。股三角的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股三角的内容由外侧向内侧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内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管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脂肪等。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12.股鞘femoral sheath 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而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
3~4cm,向下与股血管外膜融合。鞘内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外侧者容纳股动脉,中间者容纳股静脉,内侧
13.股管femoral canal 为股鞘内侧份一漏斗状筋膜间隙,平均长约1.0~1.5cm。其前壁由上向下依次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状缘的上端和筛筋膜;后壁依次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依次为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股管下端为肓端,称为股管下角;股管的上口称为股环,被薄层结缔组织覆盖,称内筛板或股环隔;隔的上面有腹膜遮盖,并呈一小凹,称股凹。股管内一般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和少量脂
肪组织。
14.股环femoral ring 为股管的上口,呈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或内筛板,隔的上面衬有腹膜。从腹膜腔观察,此处呈一小凹,称股凹,其位置高于股环约1cm。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继而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经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15.收肌管(hunter管)adduetor canal 又称Hunter 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cm的管状间隙。其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及其筋膜。上口与股三角下角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收肌管为股前内侧区至窝之间的通道,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收肌管内的结构自前向后依次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16.腘窝:popliteal fossa 为膝关节后方的一菱形凹陷,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肌腱,内上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下外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的顶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
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于小腿深筋膜。腘窝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腘窝的内容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及外上界处的腓总神经。血管的周围有腘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
17.小腿后骨筋膜鞘:由小腿后肌间隔、小腿后面的深筋膜、胫骨、小腿骨间膜、腓骨共同围成。被小腿后筋膜隔分为浅、深两部。浅部容纳小腿三头肌,向下逐渐缩窄,仅包绕跟腱及其周围脂肪;深部容纳小腿后深层肌、腘肌、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等。
18.足背筋膜间隙:足背深筋膜分两层:浅层为伸肌下支持带的延续,分别附着于足内、外侧缘;深层紧贴骨间背侧肌及跖骨骨膜。两层间为足背筋膜间隙,容纳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趾短伸肌、足背血管、腓深神经、长伸肌腱及腱鞘。
19.踝管m alleolar canal踝后区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之间围成的供肌腱、神经和血管通过的通道叫做踝管。分裂韧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管道,其内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①胫骨后肌腱;②趾长屈肌腱;③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④长屈肌腱。踝管是小腿后区与足底间的一个重要通道,故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互相蔓延。踝管狭窄时,其内容物
可受压迫,产生“踝管综合征”。
20.足底骨筋膜鞘:足底腱膜呈三角形,在足底的两侧发出两个筋膜隔,分别止于第1和第5跖骨,在足底形成3个骨筋膜鞘:①内侧骨筋膜鞘:容纳展肌、短屈肌、长屈肌腱及血管神经等;②中间骨筋膜鞘:容纳趾短屈肌、足底方肌、收肌、趾长屈肌腱、蚓状肌、足底动脉弓及其分支、足底外侧神经及其分支等。③外侧骨筋膜鞘:容纳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及血管神经等
组织名词解释21.S ibson筋膜:从第七颈椎横突、第一肋颈鹤第一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为胸膜上膜,又为Sibson筋膜,起悬吊作用。
22.横弓:包括前、后两部分。横弓后部由骰骨和三块楔骨共同构成;横弓前部由第1-5跖骨的基底部共同构成。、
23.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管深环出形成的斜向内下放、并容纳睾丸及精索之指套状囊袋称为精索内筋膜。
24.精索外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深筋膜随精索及精索内筋膜和精索中筋膜向内下延续并包裹
之,由此形成精索外筋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