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HE染法:又名苏木精——伊红染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或粉红。
PAS反应:又名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与无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反应产物
第二章上皮组织
内皮: 衬贴在心,组织名词解释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第三章 结缔组织
分子筛: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共价键结合而成的聚合体。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微孔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等可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则被阻挡。
趋化性:当受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物质刺激后,细胞伸出伪足,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分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这种特性称趋化性。
第四章 血液
血象: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总称。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其数量代表骨髓的造血功能。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称溶血。
第五章 软骨和骨
同源细胞:靠近软骨中心软骨细胞越成熟,体积渐大,圆形或椭圆形,成分布(多为2~6个聚集)它们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称为同源细胞。
哈弗斯系统(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有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骨板: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加上无定型基质黏合在一起,加上钙盐沉积形成板层状结构,同一层骨板胶原纤维平行,相邻骨板胶原纤维垂直。
第六章 肌组织
闰盘:心肌细胞之间连接的结构是一条线,闰盘的横向部分有黏合带与桥粒,闰盘的纵向部
分存在缝隙连接。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原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传导至纤维内部。
肌浆网:是肌纤维特化的滑面内质网,贮存释放钙离子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终池组成三联体将兴奋从肌膜传到肌浆网膜。
第七章 神经组织
尼氏体:神经元内强嗜碱性方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结构,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是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由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
血—脑屏障:血液与神经组织间存在的结构,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厘米的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等。
血—胸腺屏障: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血管周腺 上皮基膜和胸腺上皮细胞组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指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中分化形成的存在集体各处的具有吞噬作用的一类细胞的总称。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的现象。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垂体门脉系统:由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
赫令体:分泌颗粒长聚集成团,使轴突呈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弱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体
第十三章 消化管
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
小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
小肠皱襞:为环行 半环行或螺旋状走行 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端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变矮至回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
小肠腺:又称利波屈恩隐窝呈单管状 直接开口于肠腔。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上皮表面覆的黏液层厚0.25~0.5mm,主要有不可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碳酸氢根离子。
第十四章 消化腺
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HE染浅。
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腔隙
贮脂细胞:又称肝星状细胞,有凸起附于内皮基底面和肝细胞表面,或深入肝细胞之间。
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成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肺小叶:由每一细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Ⅰ型肺泡细胞 融合了的肺泡上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组成.
尘细胞: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
肺泡隔:是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肺泡孔: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
第十六章 泌尿系统
髓袢:近直小管 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U型的髓袢。
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时,管内血压较高,血浆内部分物质经过有孔内皮 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
球旁复合体: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 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致密斑: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
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
生精小管:长30~70cm,直径150~250μm,管壁厚60~80μm,由生精上皮构成.
睾丸间质细胞:细胞成分布,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圆细胞间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结缔组织 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构成.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除的过程
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称为黄体.
卵泡膜: 在卵泡生长期,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呈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一膜叫卵泡膜。
间质腺:卵泡壁塌陷,膜细胞增大,胞质中充满脂滴,形似黄体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割成分散的细胞团索,称为间质腺
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开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开始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落出血 增生 修复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发生总论
胚胎学:是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的新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
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糖蛋白被去除,从而是精子获得了使卵子授精的能力。
卵裂球: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卵裂球。
桑椹胚:到第三天,卵裂球数达12~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观如桑葚故称桑椹胚。
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胚盘:在第二周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增值分化,逐渐形成圆盘状的胚盘。
胚泡: 透明带溶解,胚呈现为囊泡状称为胚泡。
内细胞: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细胞。
脐带:是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
衣胞:胎儿娩出后,胎膜胎盘即与子宫壁分离,并被排出体外,总称衣胞。
胎膜:包括绒毛膜 羊膜 卵黄囊 尿囊和脐带。
胎盘:是由胎儿的从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
胎盘膜(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中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