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如果明天我奔赴战场
爸爸妈妈:如果明天我奔赴战场
作者:张茜
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8
        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家人一封信。20164月,东部战区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官兵写这样一封信寄给家里。这些信写完以后,他们每个人再眷抄一份,然后放进上战场时随身携带的枕头包,这个包平常放在每人的床头柜里。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他们中有人为国捐躯,这封信将作为遗书送到他们的亲人手中。这样一封信,全旅上下每人都写,包括旅长和政委。组织这次活动的旅政委张振东在全旅军人大会上对官兵们说:我们不敢保证这几年就不打仗!无疑,这次活动就是一场深刻的军人使命任务教育,而从这封信在该旅官兵及亲人中引起的思想波澜,我们不但看到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军营中的成长,而且看到和平时期可敬的军人家属对军人价值的认同。
        在遗书中,19岁的战士把QQ号和密码留给了父母
        蒙了!房罡突然收到当兵的儿子房宛松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红格纸上赫然写了两个醒目的大字:遗书。房罡没敢告诉妻子,赶忙联系儿子,10分钟内打了40多个电话,全没人接。
他又连着发了十几条信息:你在干吗?你怎么了?回个信息……
        在此之前,21岁的房宛松从来没有收到过父亲如此直白的关心。所以,看到手机上一下40多个未接来电和短信,房宛松心里除了紧张还有点小激动,他准备给老爸回个电话。他设计的第一句台词是:我信写得怎么样,是不是很帅,有没有吓到?!
        “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行!你这不吓人嘛!我心脏不好!电话一接通,房罡一直有所克制的关爱全部迸射出来。房宛松显然被父亲惊到了,赶紧解释写遗书是部队组织的活动——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家人一封信。
        20164月,房宛松所在的东部战区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大家写这样一封信寄给家里。那时他刚入伍几个月,正跟随自己所在的榴炮连在野外驻训,班长告诉他:你就当遗书写。
        对于写惯了各种学习体会的战士们来说,这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任务。然而,他们没想到,当自己真正提起笔尝试为刚刚展开的人生画上一个仿真的句号时,担忧、愧疚、恐慌等情绪全都从生活的缝隙里争相冒出头来。
        房宛松故意把遗书这两个字,大大地写在信纸上做题目。他本不想来当兵。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之后,房宛松只读了一年,觉得无聊非要退学。因为这件事他跟家里吵了很多次,一吵架就摔门出走。父亲房罡没办法,只好先同意他退学,再从天南海北来以前一起当兵的战友,半骗半哄地送儿子去部队接受管教。房宛松想撒撒气,用这封遗书让父母意识到自己有多重要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奔赴战场……”
        当房宛松在山上的驻训帐篷里伴着外面的雨声文思泉涌时,比他小两岁的汽车连新兵周凉正在城里的驻地营房里搜肠刮肚。周凉最怕这种读读写写的任务,他在农村老家只读到初中,来当兵训练多苦多累都没掉一斤肉,一背理论就瘦了几斤。为了完成写遗书的任务,周凉掏出手机开始搜索。其实,组织这场活动的旅政委张振东通过大数据发现,开展活动的第一周,全旅有900多人都在搜军人遗书怎么写
        这些20岁出头的姑娘、小伙子,在接受采访时全都严肃地表示:这辈子真是第一次写遗书啊!
        1998年出生的周凉一搜就灰心了:网上遗书都是很老的人写的,这我也用不上啊!没办法,他只好钻进学习室里自己硬着头皮静下心来想。等他认认真真写完交上去,他
的排长——28岁的白俊峰一看就乐了。白俊峰觉得这小孩实在太可爱了。
        白俊峰是20167月从军校毕业后,选岗来到第71集团军某旅的。在士兵考学上军校之前,他一直在后勤保障部队工作,总感觉当兵当得不太正宗必须趴在地上,沾了一身土,受了一身伤,才知道什么叫部队。于是他就拉着行李来到了这支野战部队。刚走进摆满11张高低床的大宿舍,把背包放下,接他的小战士突然来了一句:排长,你收拾好之后别忘了写一封遗书。白俊峰正在拉背包拉链的手顿了两秒钟,心里咯噔一下。不过老兵告诉他,到了新部队不要表现出任何胆怯,尤其在自己的兵面前。他赶紧收拾起吃惊的神情,若无其事地吐出一个字:好。
        “没事儿,排长,我们都写。小战士轻描淡写地加了一句。白俊峰心里突然有些激动,心想这就是真正的野战部队吧。
        白俊峰在遗书的开头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顿首……”然后就卡住了。
        “我是该愧疚呢,还是该抱歉呢?毕竟他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了。白俊峰从上午9点一直写到中午12点,总共憋出不到1000字。经过深思熟虑,他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害怕面对忠孝难两全的抉择;因为要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而感到提气;对本领恐慌的思考。
        在白俊峰眼里,周凉就是个小孩:他把QQ号和密码,还有银行卡的账号密码都写在遗书里了!对周凉这股实在劲儿,白俊峰越想越觉得可爱。
        19岁的周凉是认真的。他写的时候仔细想过了,假如无声无息地犧牲在战场上,在这个世界上就一点儿存在感也没有了。他把QQ号和密码留给父母,如果他战死了,希望爸妈可以登录QQ东部战区在哪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同学,世界这么大,自己突然就没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好像牺牲得很没有价值
        “在战场上,我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你们的女儿
        虽然信的主体内容不同,但周凉和白俊峰的遗书有着相似的结尾。
        白俊峰信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如若战死沙场,请为我高歌引吭。他对这句令人心潮澎湃的总结颇为得意,打心底里觉得作为一个军人,这样便算是实现了价值。
        周凉信里最后也表达了一家不圆万家圆。记者问他,最后这些话是你自己想的吗?他缩着脖子嘿嘿一乐说:最后不都得升华一下嘛,新兵点评动不动就来这么一句,我都听会了!
        这样的一封信,该旅上上下下几千人每人都写,包括旅长和政委。政委张振东是70后,他的世界与80后的白俊峰、90后的周凉和房宛松都不一样。
        张振东在全旅大会上对旅里的官兵说:我们不敢保证这几年就不会打仗!如果打起仗来,他不但要把大家带出去,还得能带回来。作为带兵人,他需要通过这封遗书明确对自己岗位的认识。
        当然,几乎所有官兵,在这封特殊的家书里,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对父母妻儿的愧疚和牵挂。
        侦察营营部四级军士长杨国军在信里说:儿子,以后你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要保护好妈妈和。要是有人欺负她们,你就揍他。要是有人问谁教的,你就说是我教的。
        指挥通信连下士沈雨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你们。所以,不论你们听到怎样的噩耗,请相信,那就是因我选择这个职业而注定离开你们的方式。在战场上,我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你们的女儿……”
        曾经桀骜不驯的房宛松,在20174月修改的第二版遗书里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
总想为你们唱一首《当你老了》,但苦于没有机会。每次听到这首歌我总是内心不能平静,因为这是我心里的歌。
        这些信写完之后,他们每个人都需要再誊抄一份,然后放进上战场时随身携带的枕头包,这个包平常放在他们的床头柜里。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他们中有人为国捐躯,这封遗书将被送到他们的亲人手中。这个枕头包里还有一身换洗衣物,一个针线包、一个枕套和一条白床单。大家笑谈,白床单可以用来遮盖遗体,枕套可以用来装骨灰。
        除了誊抄的信,遗书的原件则从他们的部队驻地,寄往全国各地。
        白俊峰的家离驻地的营区只有800米,但他的父母觉得与儿子好像隔着遥远的距离。每天忙于训练,他短信都几天才能回一条,父母着急上火,有时候白俊峰急了就回一句:我不是生活在这个城市,只是我们的营区在这里!不过他还是时间亲自把这封信拿回家了,一来怕父母担心,二来也想看看父母的反应。
        看信的时候,白俊峰和父母一起在厨房做饭。写这个干什么,不吉利!父亲看完说。白俊峰解释说这其实是个活动,是假如明天上战场,不是真的明天就上战场。母亲听完突然
放下手里的锅铲,炉灶上的锅也不管了,走到厨房门口,看着白俊峰一字一顿地连说了3句话:要打仗必须跟家里说,不管你去不去都要说,不管我们让不让你去都要说……”
        吃完晚饭,一家人散步送白俊峰回军营,母亲挽起他的胳膊说:好久没挽着你走了。
        这封遗书,似乎一下子把这些硬汉和家人的距离拉近了。薄薄的信纸,像是在每个人心上划了一个口,流出来的除了浓浓的情意,还有本领恐慌。
        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对军人价值的认同都更加坚定了
        装步五连中士牛磊今年24岁,是家里的长子,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上学。牛磊的爸妈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在他们眼里,当兵和上学都是光宗耀祖的事。
        但当兵和打仗还是两码事。牛磊怕父母接到信一下子受不了,信还在路上的时候就先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说:妈,我要是打仗牺牲了怎么办?
        母亲听完沉默了六七秒钟,牛磊连着喊了好几声,母亲才出声,带着哭腔问:能不能不去?你才多大啊!
        “我爸思想觉悟也不高,我妈小学没上完,不会写字。牛磊说。他自己也很沉重,怕牺牲了报答不了父母的恩,他还没做好牺牲的准备。但过了些日子,牛磊父亲来电话了。父亲说:我和你妈还有爷爷奶奶都讲过了,要是打仗你就去吧。但要保证能活着回来,我和你妈给你接风。
        牛磊说:行。但是牛磊答应的有点心虚。要是打仗,能活着回来吗?
        为了让自己能活着回来,牛磊开始学包括通信、炮手、狙击等多种专业。为了让他带的战士也能活着回来,牛磊督促他们进行高强度、高难度课目的训练。
        该旅士官长、侦察营营部四级军士长杨国军发现了大家的变化。杨国军是旅里有名的硬汉,参加过全军特战猎人集训。最初他按照猎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大家,有些人还不服,现在大家什么怨言也没有了。
        很多军属在接到这封信之后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想让自己的亲人上战场。遗书寄到家里后,亲人们的电话很快打到部队,不少还带着哭腔。杨国军的妻子直接问:能不能退伍?
        “那回去全村人还能看得起我吗?杨国军对妻子说。妻子最终还是说:要是真有那一天,
你放心,孩子和爸妈有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