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理论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级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二、 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及形成条件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条件: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思想在心底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 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3) 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4)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三、“三个代表”的内容及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及本质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飞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体内容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 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尤其是二者的区别
联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最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和实际、主官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区别: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把思想认识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探索他的规律性,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从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 要求不同:解放思想讲的是要不要,敢不敢冲破思想禁锢的问题,是从“破除”的角度来谈的;实事求是讲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态度问题,是从“确立”的方面来谈的。
(2) 判断不同:解放思想是价值判断,就是关于主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最好的判断;实事求是是科学判断,就是关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的判断。
(3) 目标不同:解放思想是从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目的是要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是主观获得解放,以便研究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实事求是是以客观及其本质为木标取向,目的是揭示客体的规律性。
六、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任务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根本方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根本目标
任务:发展生产力
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时间范围、九大特征、主要矛盾
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三是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时间范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是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
九大特征: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含内容、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初级阶段路线应该主义的地方)
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 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
坚持初级阶段路线应该主义的地方: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九、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改革的性质,实行对外开放度前提,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
(1)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进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
(7)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8)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10) 把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改革的性质:
(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2) 改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
(3) 改革是促进和推动任命思维方式深刻转变的革命
实行对外开放度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3) 现代科学技术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 现代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论证: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
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