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中国特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补充:
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始于毛: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思想成果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要以“以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重大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这一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我们探索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宝贵经验。
二、成于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创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成于邓”,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理论;二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理论的概括;三是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也说明理论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渊源关系看,理论与它们之间是原创与发展的关系。
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已经到了一条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2. 试述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道路涵
1、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有机统一。中国道路,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包括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2、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所谓总依
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它是中国道路的出发点;所谓总布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所谓总任务,就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方向,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指明,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主要做什么,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去做。
3、从基本要求讲,中国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容。
坚持人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坚持”,是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来的,被确定为走中国道路夺取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4、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反映在实践工作领域,必然延伸出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十七大报告就曾概括出了中国特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城镇化道路,根据十八大报告,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上讲,突出强
调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是对中国道路实现途径的细化、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理论特、民族特、时代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怎么走)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1、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加快思想理论建设和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2、进一步改进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3、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决反对和遏制腐败
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4、坚持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3.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问题:
(1)我国工业总的特点是大而不强。中小企业数量大、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偏重劳
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偏重基建和房地产投资。
(2)出口加工业被压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30多年“招商引资、借船出海”,致使本国企业品牌建设、跨国营销的能力没有形成,反养成甘当世界“车间”的心态。
(3)多数行业缺自主核心技术。不少人错误地以为“中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实际上我们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重要高端部件依靠进口。这还使得国民收入大量外流。
政策问题:
(1)为“入世”而放弃“限制进口、引进消化国产化”政策,大幅度降低高端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在获得低技术产品出口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国高端制造业。
(2)科研院所全部改为企业,导致基础科研荒废、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功能消亡。西方巨型跨国公司居行业垄断地位,有实力搞基础-应用科研。我国企业除少数例外,一般不具备如此实力。
出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根本转变发展战略思想:引资引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涉及各方面政策的调整(外经、市场、产业、科教)。
一、在指导思想层面,我们期望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识。
1.独立自主的工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附加值的提高,是提高人均收入的根本。
2.澄清一些流行错误意见。1>比如有人把贫富分化、大众消费水平低归罪为“国企垄断”,引起贫富分化的并非国企职工,而是老板和打工者之间。变卖国企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会摧毁国力根基,缓解贫富差距的正途,是对高收入和大额财产征收累进税,提高财政在GDP 的份额。2>城镇化也不宜再强调,因为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及其派生的商贸运输等实业的发展,
否则农民无法在城市就业,没有大工业,仅靠小微企业不能组织工业链,只能在既有工业链中刨食。而且城镇化造成地方财政亏空。
3.明确和统一经济发展战略。克服技术差距(靠经济效率和动员力)和市场障碍(靠对民族工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市场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应该是一个互相配合的体系。要明确中国不能学日搞二次创新,因为国际环境不允许。
二、系统考虑工业化战略,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1. 产业升级、发展战略转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培养几个“高技术战略产业”的问题。不能不要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比如原材料产业是工业的粮食,是国家的基干产业),而去盲目搞新技术,不顾地域特点和工业需要。所有的行业要全面提升它的技术竞争力,最重要的短板要补上去再搞新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