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第一课 笔墨千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课笔墨千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表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画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
2、能够运用中国画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二、重点难点
分析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基本特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特点以及意境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法、体验法、启示法。
多媒体课件、笔墨纸砚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分别出示图片《秋风执扇图》和《蒙娜丽莎》。
分析两幅名作的不同之处,中国画的工具是文房四宝。是的,这就是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中国画就是用它们画出来的。这些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工具材料,是造就中国画独特表现效果的重要部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很熟悉中国画.但是,要完整地描述中国画的特点却不太容易。今天,我们就以中国画的特点为题来进行探讨,为我们认识、欣赏、学习中国画打下好的基础。
(二)新授课
一、1、简单介绍中国画的流变。
中国画以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完备的绘画体系,独特的表现形式,屹立
于世界艺术之林。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流变。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9世纪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
2、(PPT)比较线描、工笔画和写意画,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总结:
工笔,顾名思义就是用工整、严谨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画做工精美,用笔工整,清晰。工笔画多以仕女,花鸟为主。写意画的特点比较大气,注重一气呵成。
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
写意画笔墨豪放简练高度概括,以少胜多。
(PPT)比较线描、工笔、写意作品之间的差别。
工笔画注重细节,用笔细腻写实一些,画起来费时。写意画注重意境,用墨用笔随意性强,一气呵成。
(PPT)线描:不着彩,骨法用笔,造型生动。
二、通过具体的作品体会中国画的观察表现方法
1、以大观小的观察认识方法。
(PPT)《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水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从什么角度才能看到如此开阔的画面?
出水芙蓉什么意思
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了中国画中“以大观小”,强调以“想象”为本质特征的观察方法。花鸟是中国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善于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小中见大”,一草一术往往折射出人们的宇宙观。
2、(PPT)游鱼图清代朱耷
“不似之似”,这条鱼在哪里?它和现实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是"概括取舍、删繁就简,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趣味。
3、灵活变化的时空表现。中国画不拘泥于固定时空的表现手法常常把事件的全部过程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里。( 1、线描、工笔、写意比较。2、《出水芙蓉图》
三、用笔状物传情:线描、书法比较。
所谓“书画同源”,绘画笔墨技法与中国书法用笔密不可分。比较绘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你有什么发现?(PPT)送子天王图用挺拔、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通过顿挫的用笔来表现衣褶的暗部和转折。
中国画的线不仅仅是用来只画形象的,线条运行的本身也流露着艺术家的情感。不同质感的线条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并主宰着画面的整体风貌。笔
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PPT)我们来分析《五牛图》中的线描表现,并思考如下问题。
1、牛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画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受?线条的质感是方正还是圆润,凝重还是飘逸?(6、《送子天王图》 7、《渔翁渔妇图》及篆隶草书图解 8、《五牛图》(韩滉)劲笔重墨表现坚硬的牛角和牛蹄
圆润的线条表现厚实柔韧的体态
线条的疏密对比表现褶皱或光滑的皮肤质感
四、用墨赋彩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是如此神奇。
当然,我们在运笔时的水分多少、速度疾缓、按使转等等,也能造成画面墨千变万化,淋漓尽致。(PPT)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以"运墨而五具"一语概括。
(PPT)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干墨、湿墨
泼墨、(用水墨挥洒在纸上或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浓破淡、淡破浓、墨破、破墨、积墨
教师依照(PPT)《墨葡萄图》图示列举的方法演示墨变化,或与学生尝试中国画笔墨感觉。
墨的表现不可脱离用笔,
五、(PPT)对比两幅山水画,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容膝斋图》疏淡用笔,表现了什么样的心境?《山水图轴》与《容膝斋图》笔法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墨效果差异。
五、作业与课堂评价
第一课笔墨千秋
学情分析
初二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显现,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极
大的兴趣。在这一学段中,应该逐步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造型表现的意趣,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其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基于年龄特点,在知识方面应该注意选择合适学生生活经验的传达方式,深
入浅出,回避生硬、冷僻的知识术语。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由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在这一时期,教学中还是应该多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
美术知识的掌握要通过不断积累和反复运用,教学活动应该注重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
活动方式与教学组织要注重实践运用,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课笔墨千秋
效果分析
总体来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都较高,教学效果也较好。
导入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授新课环节,学生能够跟随老师出示的作品,体会作品的主要特点和元素,但在图像识读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从作品中自己体会作者的用笔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课堂总结环节,学生能够跟上课堂思路,能体会出笔墨的不同意趣,效果不错。
练习环节,学生体会墨的目标已经达到。学生也能简单的对老师出示的作品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作出评述。
第一课笔墨千秋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基本特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材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笔墨特点以及意境表现方式等方面出发,结合作品分析,对中国画的表现特点进行了扼要认识,使学生对中国画有较为整体的认识,对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语对中国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行概述,为教学活动内容确立了总体认识的方向。
教材分别以两个章节对中国画笔墨特点进行讲解。“用笔状物传情”讲解毛笔的表现功能,教材在书法和
绘画之间建立联系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国画用笔的特点。“意境美”章节结合作品分析,分别从款识、留白、经营位置、时空变换、情景交融等角度讲解了中国画表现已经的种种形式。相关链接就中国画的相关知识做出解释,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传统绘画。
第一课笔墨千秋
评测练习
1、用毛笔、墨汁和宣纸对不同墨的体会尝试
2、运用本课所学的内容分析《容析斋图》,体会作者的心境。
第一课笔墨千秋
课后反思
本节课包含五部分,分别设计为学习中国画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画的不同形式,从具体作品分析中国画的观察认识表现方法,体会墨变化,尝试分析具体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了代表性作品,以及当堂动手体会墨,并在学生分析具体作品后进行教师概括归纳。教学环节齐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掌握知识牢固。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的小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仅仅是在最后给予总结。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积极跟进新课标,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高效美术课堂。
第一课笔墨千秋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