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3)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与提炼。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但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己的感受实行个性化的阅读。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品其滋味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五、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概括故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谁为谁送行吗?(板书:李白——孟浩然)
什么时间?(暮春三月)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故事。(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4、过渡: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却要送别他的的挚友孟浩然。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了课文,对文本有了初步的印象。通过“用一句话说
出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什么是饯行?(结合“饯”的偏旁理解饯行的意思)
2、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板书 :依依惜别)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四自然段,把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句子出来,多读读,在边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4、学生默读课文,(、划、写)。
5、指名交流。(相机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点拨、引导:抓住两个“一会儿”“有意”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交流。(从“孟夫子……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敬仰孟浩然。)
△ 从“今天您就要……满饮此杯吧”看出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
△ 指导: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教师补充说明孟浩然的人品。(出示《赠孟浩然》范读。)
赠孟浩然(李白)
                            xuānmiăn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yì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意思是说:孟浩然太有才能了,但他宁愿在田园里种菜也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这是说孟浩然的人品好,受人敬仰而且他的诗写得也好。学生背孟浩然的诗。(《春晓》))
△指导朗读,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②“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孟浩然在安慰李白)
师: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依依不舍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他觉得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他用这样的话来安慰李白不
要因为离别而难过,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啊!)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指导朗读
③分角表演话别的情景。故人已乘黄鹤去
△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指名表演。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江边送别画面)
出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逐步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为什么?
△ 练习朗读。(读出李白依依不舍的深情)
△ 现在你就是李白,正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你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一相关的词句,划一划,在边上写一写读后的体会。然后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演、想象等形式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个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出示并自由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指名读。评议,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味来)
(4)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爱读)
3、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
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这首诗的意思,有什么疑问也能够提出来交流)
4、播放歌曲《烟花三月》,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升华对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补充:《烟花三月》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改编的,所以意境十分相似。再加上古筝的沉静与人声清醇,所以很容易升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自不过然的引出诗歌。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即时交流讨论。最后播放歌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蕴含的情感的领悟)
(四)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1、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2、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老师这里还有两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赠汪伦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              渭城朝雨浥轻尘,
忽闻岸上踏歌声。              客舍青青柳新。
桃花潭水深千尺,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不及汪伦送我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3、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离别类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出示另外两首送别诗,师生共同欣赏吟诵,拓展阅读,注重积累。为学生课外收集离别类的古诗词提供范例和引导。)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情谊深厚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出了能体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说:“因为两人想再多待一会儿;他们不知如何说起;……”在备课时,我把这个句子的理解作为次重点,准备一带而过。所以,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后,我就按预设的方法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其实,两个“一会儿”看似随便,不礼貌,其中恰恰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学生还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所以我对前面的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加入了对相关词语
的点拨、引导。
确实,在教学中,我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比较多,课堂上更注重的是按预设的思路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势必限制了自己的手脚,对文本的解读却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阅读也如蜻蜓点水,理解就好。因此对学生的精彩与点拨、拓宽与积累也往往忽视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