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引言
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恶魔王子巧遇穷公主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
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1.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因此,《狂人日记》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2.鲁迅的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作品。表现为:
(1)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现代化上。其标志是“人”觉醒。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度的篇幅中塑造出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库中的宝贵财富。
(3)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3.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也对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在: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一扫旧小说的陈词滥调,稳固而扎实地奠定了用现代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基础。(二)鲁迅的短篇小说不是中、长篇的浓缩,也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的流水账,而是截取生活的片段,来显示现实的全貌。(鲁迅自
言:“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篇短小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典型例子:《示众》)(三)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四)随着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也发生了变化。(1)我国旧小说几乎都是采用流水式的叙述方式和全知全能的视角,鲁迅使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多样化。小说《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裁;《祝福》是序幕、尾声夹倒叙的形式,祥林嫂的半生经历是
通过大量的倒叙来完成的。(2)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极富独创性。A.他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多,但同是第一人称手法,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同中有异。《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通1
篇都是“我”的内心独白;《孔乙己》中表述的“我”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而是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作品是通过一个旁观者酒店小伙计“我”的回忆来展开对主要人物孔乙己的描叙的;《一件小事》通过“我”来展开情节,但这个“我”份量很重,他不是穿针引线的人物,作品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同车夫对比,将“一件小事”同“国家大事”对比,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含义;《故乡》中的“我”更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意味,通过“我”抒发了浓烈的诗情,阐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祝福》采用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把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生活片段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B.他的作品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在表现上也各有特。《药》的艺术结构十分独特、新颖,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用革命者的鲜血染血的馒头——“药”作为两条线索的枢纽,使二者扭结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短篇小说中是空前的。《阿Q正传》的结构则类似改革后的章回体,它的独特之处是开头的“序”并不是游离作品之外的序文,而成为表现主要人物阿Q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创造。《白光》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它通篇是对主要任务陈士成的心理剖析和描写,可说是吴敬梓的讽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安特莱特的神秘幽深的奇妙结合。
4.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中国新文艺的经验。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强调神似,以形写神,以及作品的抒情性、讽刺性、哲理性上,又完美地继承了我
国传统的国画、剪纸、古典小说及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5.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吸取其他艺术方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鲁迅的小说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但又吸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的有益部分,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如《药》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但充满象征意味。“药”这一题目即是象征性的,“华”、“夏”即象征着整个旧中国社会。所以它的象征不仅仅是手法问题,而是从构思到表现,贯穿在作品的始终尤其是作品结尾瑜儿坟上的花环,既富有象征意味又充满浪漫主义彩,给笼罩全篇的惨淡气氛,增添了若干的“亮”。
6.鲁迅的小说创作对我国“五四”以来的小说发展中一个重要流派——“乡土文学”派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谓“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彩的文学作品。二三十年代以赖和为代表的台湾乡土文学,三十年代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沈从文的《边城》、肖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四五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其实都可以说是乡土文学这一大派。
第二章鲁迅小说创作的准备
1.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进化论为理论武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就是创作《呐喊》前的思想准备。
2.鲁迅认为文艺的性能与其它科学不同,它是以触动人的情感为其特征的。文艺不仅以触动人的情感为特征,而且它同样能显示生活的规律、人生的真理。
3.《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所写的第一篇文艺论文,与此同时写作的《文
化偏至论》及稍后写作的《以播布美术意见书》等可以说是为鲁迅创作小说做了理论准备。
4.《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这三部书辑录了从秦汉到清末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对于我国小说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鲁迅小说及其它作品的创作也极大帮助。
5.鲁迅曾说他开始从事文艺活动时,“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介绍,在翻译”。1903年鲁迅翻译过雨果的短篇《哀尘》,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1909年他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的两册《域外小说集。其中,安特莱特的短篇小说《谩》与《默》,迦尔洵的《四日》是鲁迅亲手翻译。翻译虽不是创作,但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对于后来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是大有帮助的。
祝福语 朋友第三章《斯巴达之魂》与《怀旧》
王棠云依偎余文乐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彷徨》之前,曾经有过两次用文言文写作小说的尝试。一次是1903年,
根据希腊历史故事改写的《斯巴达之魂》。一次是1911年冬创作的《怀旧》。这两次的创作,为《呐喊》的创作奠定了若干基础。
2
1.《斯巴达之魂》最初发表于一九零三年六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八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五期、九期上,署名自树。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中。
2.鲁迅写作《斯巴达之魂》的目的,“就是要借异国士女的义勇来唤起中华垂死的国魂”。
3.《斯巴达之魂》虽然是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小说,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却突破了旧小说的格局,这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而是采用外国短篇小说的方法,截取战斗生活的几个片段,“借一斑知全豹”。
怎么把桌面图标变小4.作品剪裁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作者集中笔墨比较完整地描写了温泉门战役的情况,而对次年“浦累皆”决战只是一笔带过。在描述温泉门战役时,着重场面描写。通过场面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因而显得简洁、明快。《斯巴达之魂》是一篇有着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具有传奇彩。
5.作者对我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诗情画意的描写随处可见。(画面描写和境界颇有《红楼梦》神韵)
6.《斯巴达之魂》所表现的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与鲁迅早期向往拜伦、雪莱、斐多菲、普希金等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分不开的。
1.短篇小说《怀旧》完成于一九一一年冬,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上,署名周逴。这篇作品原来没有题目,《怀旧》是周作人加的篇名,并由他寄给了《小说月报》。
2.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来展开故事,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刻画了各阶层任务不同的性格、心里。作品构思新颖。它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一个九岁孩子的天真的眼光和心理活动,将现实生活的几个片段联缀起来,反应出辛亥革命前农村乡镇各阶层对革命所抱的不同的态度。
3.在艺术方法上,《怀旧》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它很少有热烈奔放的激情和惊人的情节,而大多是冷静的叙述和客观精确的描写。它的人物不是传奇式的英雄,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作品中“仰圣先生”和土财主金耀宗的形象更为突出。
送老师什么礼物最好
4.《怀旧》不仅深刻地揭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种种丑态,而且也逼真地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的品质以及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传闻中的革命风暴使金耀宗、秃先生张
皇失措,急忙商讨对策。故事中的人、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都显示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可见广大众对革命运动的冷漠、隔阂,他们是革命的旁观者。地主豪绅、帮闲文人害怕革命、投机革命,也不欢迎革命,这就是辛亥革命前夜的现实,《怀旧》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上层人物和下层众的脸相。
5.《斯巴达之魂》与《怀旧》对比:(一)《斯巴达之魂》是一出动人心弦的壮美的悲剧,《怀旧》是一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讽刺喜剧。《斯巴达之魂》是将涘烈娜等爱国英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怀旧》是将金耀宗等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二)从《斯巴达之魂》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古典诗词及《红楼梦》的影响,从《怀旧》中可以看到《儒林外史》对作者创作的某些启示。《怀旧》通篇充满《儒林外史》式的喜剧性,金耀宗、秃先生在气质上与《儒林外史》中的某些任务是一脉相承的。(三)《斯巴达之魂》是以浪漫主义为主调,其中不乏现实主义因素;《怀旧》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但某些情节却富有传奇彩(如“长毛”的描述)。从《斯巴达之魂》开始的浪漫主义同《怀旧》开始的现实主义,为鲁迅小说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斯巴达之魂》中浓郁的抒情彩、感人的悲剧气氛和《怀旧》中冷静的剖析以及戏剧性的讽刺笔调也初步显露出鲁迅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1.《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1918—1922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1923年8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1926年10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1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品抽去了《不周山》(《不周山》后来改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2.《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1924—1925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3
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3.《呐喊》、《彷徨》“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命
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结识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造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4.由于研究者的着重点和侧重点不同,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概括。
(1)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2)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人民的不幸”。(3)从鲁迅小说隐藏的深层思想即所谓哲理思考来看,是希望与绝望双重主题的演变: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希望失落后对绝望的超越。(4)从审美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描写了大量的悲剧(包括喜剧形式的悲剧),是悲剧艺术的高峰。(5)从作者创作小说的最初、最原始的动机看,主要是想“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呐喊》《彷徨》思想内容的核心应该是揭露愚弱国民性的弱点或“攻打国民性的病根”。《阿Q正传》自然是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它画出了“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其它作
品也大都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国民性弱点的某些方面。即使是《狂人日记》那一声春雷,也是为了唤醒铁屋子中那些昏睡的愚弱的国民们。
5.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和悲剧主人公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觉醒者的悲剧或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
鲁迅笔下的觉醒者或改革者的形象多为知识分子,这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相一致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醒的向旧势力冲锋陷阵的战士,但他们的结局大多是不幸的。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夏瑜(《药》),他们因坚决反对封建政权、家族制度、封建礼教道德、文化,而被杀、被囚;一种是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子君涓生(《伤逝》),他们都具有新思想,并从不同的方面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因而遭到旧势力的种种迫害,终于无路可走,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或重新去教子曰诗云,或躬行自己先前所反对的一切,或又会带封建家庭的牢笼中,在无爱的人间死去。
二、奴隶的悲剧或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悲剧。
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悲愤地指示出:“中国人向来没有正到过的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故鲁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者笔下的祥林嫂(《祝福》)、闰土(《故乡》)、华老栓(《药》)、单四嫂子(《明天》)等即是生活在这样时代中的奴隶。他们勤劳、善良而又愚昧、麻木。在封建主义统治下安分守己、循规守纪,想作以具低眉顺眼的“良民”。但是天灾人祸不断袭来,在统治阶级的钢刀子、软刀子交替使用下,他们想做奴隶而不可得。
三、旧的封建主义世界的殉葬者的悲剧。
封建主义社会的末代知识分子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即是这一类的代表。他们中毒极深,但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孔乙己还不失善良、诚挚。如果旧的制度变了,他们在乡镇中也许能为社会、为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但在那个“吃人”的社会制度下,终于只能成为旧时代的殉葬品。
四、著名的悲剧人物阿Q,则是介于奴隶与觉醒者之间的人物。他与一般的奴隶不同,他不安于屈辱的地位,有反抗“革命”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启蒙,他的所谓“革命”,只是农民的一种原始的反抗,不过是想抢一点东西而已。
6.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所揭露的悲剧大多带着双重的悲剧性质,这与同时期的其他悲剧作品相比,显得更为深沉、凝重。
(1)《呐喊》、《彷徨》中的润土们,本应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但是在旧制度、旧思想文化的统治下,他们4
却失去了主人的资格,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成为了奴隶,这是第一重悲剧。沦为奴隶后,他们的奴隶地位并不稳固,不论如何辛辛苦苦,奉公守法,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这是第二重的悲剧。
甚至像祥林嫂那样,不仅生活在人间时充满着巨大的痛苦与不幸,而且死后在阴间仍然不得安宁,“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将她的身子锯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的男人。这真是难以忍受的超乎人间的悲剧了。(2)改革者的悲剧也是如此。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历史使命,起而奋斗、抗争,但在强大的旧势力围攻之下,变革失败,希望破灭,这是第一重悲剧。失败后,旧社会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使他们精神扭曲,心理变态,从而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是再一重的悲剧。(3)鲁迅小说中许多有五名的众,如柳妈、咸亨酒店的酒客、华老栓茶馆的茶客、《示众》中的一看客等。他们是“吃人者”筵席上的美味佳肴,也是“被吃者”,但是在中秋国庆节同一天的祝福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