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改.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古代文学史(汇总)
敦煌曲子词
选辑在唐末,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为民间创作,题材广泛,情感真实,内容清新朴素淳朴保持着词初起时的“原始状态”,反映唐代民间词一般特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和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有共同处,格调受近体诗影响。代表作为《云谣集杂曲子》。
温韦
温韦”是晚唐时期温庭筠、韦庄的并称。都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词浓艳,客观,以静态描绘代抒情,细节重彩描绘,大胆写侧艳之词,温庭筠为“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韦词疏朗,直抒胸臆,风格清丽,多用白描,多为“士大夫之词”、娱乐型和抒怀型。
六一风神
是北宋欧阳修是散文的美学风格,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措辞平易,文字精练有变化,不古奥,抒情,叙事自然,看似漫不经心却能传达高远境界,特点笔调多情,文章结构层次上吞吐往复、参差离合。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半山诗
半山,是北宋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为雅丽清绝的绝句。特点重炼意,炼字,修辞,对仗,意境幽远。(以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乌台诗案
熙宁初年,苏轼因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的弊端进行讽谏,以下犯上,遭新党小人陷害,引发此案。苏轼在坐了4个月监狱后。贬谪黄州。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提升了高雅的品位。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以诗的意境、词的创作方法入词,改变了词的就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形式。)
诗穷而后工
是北宋欧阳修提出的写诗状态。意指历经人生一穷,就会对人生有更深层面的理解,后比他人有更深刻的表现,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阅历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珠玉词
为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所作,表现了晏殊词的珠圆玉润特质。内容上多写生活的闲愁和感叹人生与光阴,表达人生哲理,具有富贵气味。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
伤感。
专主情致
指北宋的秦观的词多写“儿女柔情”。为应歌之作,保留了便于女声演唱的柔婉缠绵的口吻。特是通过凄迷的景、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袅袅婷婷的情致。与柳词的真率自然和通俗流畅中和后,形成的一种新风格。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但常在关键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语。
贺梅子
苏州梅雨季节即贺铸,因其词作《横塘路-青玉案》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尽梅雨季节的特点,而被人称为“贺梅子”。贺铸著有《庆湖集》和《东山集》,喜梅,其词一是情思深婉的小词,音调谐美,情旨浓厚,二是充满骚情雅意而哀怨无端的雄奇俊伟之作。
易安体
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词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以白描手法创造出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颇具特。
词别是一家
是李清照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即说诗和词应该分家,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稼轩体
即辛弃疾在词坛的独创风格,词内容博大,表现方式千变万化,语言不主故常。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
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劲,突破传统,构成了辛弃疾词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它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深远。
清雅派:
指以姜夔为开山祖师和在、和主要代表的刚柔并济的“清雅派”,主要特征是“清雅”, “清”, 有清空,清虚、清幽、清刚,清劲等说辞;“雅”, 则有骚雅、古雅、高雅、醇雅之称。特点用健笔写柔情,(注重声律格调和修辞技巧,)一定程度上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感。
兴趣说
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观点。首先提出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指诗歌创作要有感而发:即事名篇,兴会神到,诉诸艺术直觉,不假名理思考,表现上则要求自然天成,不事雕镂。即类于盛唐诗歌特别的审美趣味,是诗歌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审美经验,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
诸宫调:
是一种说唱文学,由韵文与散文组成,形式上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已具有北方戏剧的雏形。属于叙事体,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二话本,
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形象的模拟,与话本有密切关系。)
《论诗三十首》
是元好问所作的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内容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其认为“正体”是天然,真淳、慷慨、质朴浑厚和有英雄气,应继承和发扬光大。
元杂剧(P147):
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结构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表演上一人主唱。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代表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散曲
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最先产于金代谣俗俚曲,并吸收宋词成就。基本形式是小令和套数。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只曲。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宫调曲牌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特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既有近乎传统诗词和赋体的铺陈叙述的表现方式,又有口语化,俚俗化的特点。
话本
产生于宋元时期,指“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如今多已经过下层文人的加工,变成可供月的的话本小说。反映了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如《合同文字记》《错斩崔宁》等。
吴中四才子
指明代时期生活在江苏苏州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徐祯卿是前七子之一,以诗赋见长,其余三人能能诗善画,他们淡薄官场名利,大胆追求物质享乐,表现出一种自我意识觉醒要求,也反对宋文华,提倡尊重文学自身价值。体现了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
童心说
由晚明李贽提出。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把 “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强调文学的自然表演,反对刻意求工,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
是明后期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其诗歌在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七实三虚
是《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七分实事”作品主要框架,人物,事件按史书记载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给人基本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选用民间流传的精彩片段和作者想象,在
不影响历史下尽可能地增强小说艺术感染力。
汤沈之争
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胡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桐城派
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为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基本特征是以朱程理学为基础服务清王朝政权为目的、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散文理论核心是“义法”,
义法
清朝桐城派方苞的散文理论核心,具体解释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成体之文“,言有物,即文章要有内容,言有法,即指文章形式要有内容、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
苏州派
明末清初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写传奇性的为主,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有多个作者,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因他们交往密切、合作频繁、形成共同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得名。
倚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