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议论文600字
宣武门之变唐太宗议论文1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识时务者为俊杰,唐太宗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
18岁的李世民就已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后来,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
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确是识时务的看法!
唐太宗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虽然李建成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平庸、禄禄无为,他也很有才华。有人说,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李世民过于狠毒,杀戮亲兄弟有损他一代明君的形象。但,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李建成确实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要逊得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宫廷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
网破的政治斗争。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甚至被人杀死,对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且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
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所以,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借“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当今社会的领导人仍起很大作用。唐宋以后的皇帝制度尽管仍然在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它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的方面,不是如何约束皇帝的一面!
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我约束上动心思。相反,一部《贞观政要》的君臣论治,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进谏纳谏!
这正是唐太宗高明之处,是唐太宗超迈古今帝王成为的原因所在,也是唐太宗留
给后人的一份政治遗产。
唐太宗议论文2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李世民,史称唐太宗,国号贞观,后人又叫它为贞观之治。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辛辛苦苦为父亲打下了天下,他的哥哥和弟弟非常嫉妒他,怕他当上了皇帝,所以三番五次的设计谋害他,李世民被害关进大牢。可是他从不计较这些,后来他们得寸进尺,这下李世民的手下可看不惯了,最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终将受到了因有的惩罚,不幸糟害。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呀!他平易近人、开诚布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李世民爱惜人才,魏征是著名的谏臣,他原本是李建成的心腹,按理因当除斩,可他却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升了官,让他留在身边多给自己提些好的意见。还对大臣们说:“我年轻时爱收藏许多弓箭,原以为没有人再比我收藏的弓箭再好的了。可是有一天我把弓箭拿给制作弓箭的人看,他却说做这个弓箭的不好,木头是歪的,自然射出的箭也并不会准。”停顿了一下,李世民又说:“我是用这弓箭取得天下的,却连弓箭的好坏都不知道,所以你们要多多提
意见”一次唐太宗大发雷霆,众臣害怕都沉默不语,然而魏征却仍然上谏,陈述自己的意见。有一天魏征病了,太宗亲自去慰问,可不久魏征病死了,太宗悲痛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失德,魏征一死,朕痛失一镜呀!”
他治理的是国太民安,百姓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真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呀!他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李世民对百姓关心体贴,而对那些奸诈、巴结权贵的小人是毫不留情面。有一次李世民带着太监去后花园走了走,忽然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数。李世民说:“你看这大树多么高大!”立时太监宇文侍顺着唐太宗的话就说:“是呀,这象征着您,象征着咱大唐呀!”李世民把脸一绷说道:“魏征让我远离奸诈小人,我曾怀疑是你。”宇文侍连忙叩头饶命。李世民公正廉明、是非分明,只要是好的意见他都会去洗耳恭听,并去照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