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子●《止学》●原文●译文
文中子●《止学》●原文●译文
    《止学》是一部论胜败荣辱的人生智典,系隋朝大儒王通所著,号文中子。唐代魏征(唐初名相,贞观之治功臣)、李靖(隋末唐初将领,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徐世绩(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策划玄武门之变)、杜如晦(与房玄龄同为唐初李世民时期的左右宰相)、陈叔达(唐初李渊时期宰相)、王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薛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温彦博(李世民的中书令)、杜淹(李世民时期的御史大夫)、王勃(王通的孙子,初唐四杰之首)……均系文中子的门下弟子。“止”的思想古已有之,《道德经》、《庄子》、《论语》都有涉猎;但作为一种专门学问,文中子却是历史上第一个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有门徒私谥的圣贤,更是中国历史上破解成功核心秘密的第一人。《止学》是教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什么地方停止下来的学问。一般谋略书都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止学》却告诉我们——应该不做什么。所谓“止”:就是在某种情况下,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应该停止做某事。
文中子在《止学》中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谋”、“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情之不敛,运无幸耳”等真知灼见,从根本
宣武门之变上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成败谜因;第一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一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止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止”的智慧精髓,更具有中国传统谋略的精髓。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为世人所知的经典案例当属从政的曾国藩和从商的李嘉诚。
曾国藩是运用《止学》最成功的一个。曾国藩的书房中,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学”。曾国藩常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他时时以一个“止”字作为行动之本,从反面考虑问题,不越雷池,无张狂样,止急、止妄、止放、止欲、止盲、止做、止狭、止露、止身、止危、止为、止明、止过、止性,以此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险,在满清王朝排汉挤汉的官场中,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叛乱后立即解散湘军,功成身退。
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旨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李嘉诚常常教育两个儿子:与人合作做生意,本应该拿八成利益的只拿七成,本应该拿七成利益的只拿六成……《止学》家风可见一斑。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
对于一个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字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
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一个“止”字决定了其成功与失败;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一个“止”字决定了其辉煌与平庸;
……
“止”之奥妙,存乎一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止”就是志有定向,外念不动,不急于求成,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存有一颗从容之心。一个人只有深刻体悟到“止”的意境,才能做到适可而止,面对诱惑而内心平静,面对挑战而奋力拼搏……
智卷一
【原文】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原文】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原文】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原文】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
【原文】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