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关
一: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 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它除山雄关险之外,还以峡谷的幽深、翠云廊的秀丽、岩石的怪异、山洞的奇特而闻名,这里风光名胜和文物古迹甚多。现已开发的有:大小
剑山“七十二峰”、 仙峰观、梁山寺、翠屏峰、经皇洞、照壁、雷公峡、仙女桥、玉女峰、 大小穿洞、舍身崖、一线天、石笋峰、后关门、营盘嘴、姜维墓、干河坝等景点。现在大剑山脚下有缆车可上石笋峰,然后攀登崖壁小径,顺环山天梯抵达山巅梁山寺和翠屏峰;或从后关门依山傍险的环山天梯抵达石笋峰,再从石笋峰攀崖壁小径抵达山巅。梁山寺,相传是南北朝时梁武帝来此修行而得名。翠屏山下的“经皇洞”,据传是唐明皇避”安史之乱”,经过该地,将金银珠宝、佛经藏在洞里面得名。在关楼东侧扼剑门关险的山顶是当年姜维列营镇守的“营盘嘴”,也 叫“姜维城”。这里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风采和稚趣,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二:武胜关
      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 “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
之道。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三:友谊关
地理位置:
  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成立时间:
  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1953年1月,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改称睦南关。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友谊关。1995年2月,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连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城楼介绍:
  友谊关关楼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中曾两次被毁。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
  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
  回廊第一层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第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
历史简介:
  1884年8月,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北宁、谅山等地,并以武力威胁中国,清政府不得不对法宣战。
  友谊关1885年初,法国增派援军,步步逼进镇南关,清军前线统师潘鼎新望风而逃。2月23日,法国侵略军进攻镇南关,清军将领杨玉科率部依托悬崖峭壁英勇抗击,但在侵略者的坚利炮下,伤亡惨重。当天下午五点,镇南关陷落。法国侵略军炸毁镇南关,在废墟上立起一根用中文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的木柱子,对中国进行挑衅。
  在这危机关头,我边境各族民众纷纷拿起武器,主动配合抗法名将苏元春部队与法军开展激战。收复镇南关后,义愤填膺的边关军民拆毁了这根耻辱柱,并树起了一根写着:“我们将用法国侵略者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的木柱子,以表示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决心。
  冯子材是当年的抗法名将,广西钦州人,曾任广西、贵州提督,1882年解甲还乡。1884年11月,冯子材接到清政府命他任前敌主师的指令后,与王孝祺等部同时开赴镇南关。
  1885年3月23日,法军兵分三路,再次大举进犯镇南关,直逼关前隘。当敌人象饿狼一样扑向城墙时,冯子材抓住战机,命令样出城墙。这位七十高龄的老将,“帕首短衣草履,手操倭刀,亲率大刀队,大呼一跃出墙外,其子相华、相荣随之跃出”。全军将士象决堤的洪流涌出城墙,势不可挡,一时间炮声停息,硝烟飘散,金属碰击的声音和搏斗的吆喝声响彻云霄。在苏元春、王孝祺、陈嘉等将领的配合下,经过两天顽强激战,一举歼敌一千七百余名,
生擒侵略者数百人,缴获一大批炮弹药。
  1885年3月25日,冯子材下令反攻并指挥各军乘胜追击,法军统师尼格里被击成重伤,另两名法军高级将领被生擒。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是中国近代史抵抗外来侵略,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它沉重的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气焰,迫使法国茹费内阁倒台。
  但是,昏愦、懦弱的清政府,却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法国,签订了《中法停战协定》及《中法简明条约》,又称“天津条约”,给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写下了耻辱的一页。
  1907年12月1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在金鸡山镇北炮台打响,经过与清军七昼夜血战,终因弹尽粮绝而被迫撤退。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
  1939年12月20日,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烧毁关楼,将拓印的“镇南关”三个大字寄奉日本天皇请功。之后,又劫走“重镇”石刻横额,镇南关再一次遭受侵略者的践踏。
  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横扫残敌,于12月11日下午6点30分,在这座古老的关楼上,升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前赴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
  解放后,友谊关成为中国与越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我国援助越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运往越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友谊关再次成为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
  友谊关,这座古老雄伟的关楼,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侵略,赢得解放并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
  友谊关永远屹立在祖国的。
四:嘉峪关
名称由来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
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传说
  在嘉峪关流传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说是明朝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持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砖”。现在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砖”,引起对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万里长城——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
击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眷属的生活场面。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依托古墩台兴建的文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景区包括讨赖河墩、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中华龙林”等功能区。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悬壁长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此段长城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长7.5公里。山腰长城约750米,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故有“西部八达岭”之称。二、古代岩画石关峡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石关峡内的黑山岩画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摩崖浅石刻画,其时代为战国,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时代最早、距离城市最近的岩画,是198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嘉峪关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岩画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关
市14公里处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画150余幅。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画对于研究西北地区远古社会的民族、宗教、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西部地区岩画的代表之一。三、古墓葬文化“果园——新城魏晋墓”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绘砖壁画,真实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其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这些砖壁画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实物资料。绘画笔法简练,画技高超,其绘画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