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作者简介:赵明,吉林市社会福利院,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福利院养老人员常见问题与对策
福利院养老人员常见问题与对策
赵明
(吉林市社会福利院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本文以吉林市社会福利院养老人员为研究对象,深入一线收集数据,对现有养老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医疗护理、养老服务质量、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养老人员常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福利院 养老人员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055-02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突出问题,这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医疗护理等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挑
战。“预计从1950—2025年的75年间,全球老年人口数量将由约8%上升至13%,中国将由约7%上升至约19%。”[1]机构养老、抱团养老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对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福利院作为公益一类养老机构,所面临的养老人员老龄化问题也更加严峻,养老质量更是民政系统的首要关注点。
机构养老一、养老人员现状
随着老龄化加剧,福利院每年新入住的养老人员也逐年呈现出高龄化趋势。吉林市社会福利院2014—2018五年间平均每年接收养老人员31人,现有养老人员259人,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按生活区域划分:老人护理部有85人,特殊护理部174人。按自理能力划分:自理人员101人,失能半失能人员158人,失能率达61%。按养老人员年龄划分:60周岁以上的养老人员143人,老龄化程度达55%,平均每2名养老人员中就有1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除养老人员数量增加带来的压力外,养老人员生理、心理等常见问题也是制约福利院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
二、养老人员常见问题
1.生理问题
福利院养老人员中失能、半失能人员比例较高,很多老年人有肢体残缺、聋哑及智力障碍等生理缺陷。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提高,出现记忆、听力、视力等退化现象,并伴有泌尿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大小便失禁、脑血栓等病症。这让一部分老年人越来越不愿意交流或者无法用语言交流,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包括晚上睡眠不足、无法入睡、入睡困难等不同程度的失眠。这些生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养老人员的生活品质,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人员主观认知也随着其心理需求不断变化,进而影响情绪状态,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有些养老人员会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成为负担而产生自我厌弃感;有些人开始变得多疑敏感,觉得自己的身体器官会快速衰老,既拒绝就医,又担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些老年人则是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一部分是由于没有子女、亲人陪伴,
感觉周围同伴无法理解自己,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喜欢的志愿者偶尔来过一次,并承诺还会再来却没有再来过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导致养老人员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还有一些养老人员则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即便是福利院这种公益一类的养老机构,部分老年人也会害怕不能被及时救治,担心死亡的痛苦,拒绝沟通交流,甚至衍生出自残、自伤等行为问题,以期获得心理上的解脱。
3.行为问题
老年人行为倾向于刻板化,有研究表明,53岁以后人们的刻板性就开始逐渐增强,不同年龄段有显著差异。由于这种行为上的刻板性,使得养老人员更怀念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产生对新成员、新环境、新生活的各种不适应。福利院每年新入院的养老人员都会呈现适应困难的现象,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往往比较被动,很少能主动体验、接受新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个别收养人员偶尔会出现“离家出走”、长时间不语、不沟通、情绪低落、不知所云等一系列问题行为。高度焦虑和半失能的养老人员还会出现打骂护理人员或者每天黏着护理人员、全天跟随护理人员的两种极端行为。这主要是养老人员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半失能老人会在言语无法清晰表达的情况下呈现出极高的防御状态,对护理人员产生攻击行为。有些养员则是由于人格、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回避、难以适应等行为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以整体照料的养老服务为基础,医疗服务为重点,在院内配建卫生所,进行生活护理服务的同时,完善养员医疗档案和心理档案。及时对养员的身体与心理进行定期体检,实现小病在院治,大病、急病去医院医疗照护的模式。健康维护的同时,着重为他们提供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服务,当在院的收养人员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
2.“养、护、康”结合形成养员“收养、看护、康复”一条龙的养老服务系统。依据养老人员的不同情况,建立并实施康复计划,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采用器械指导训(下转第54页)
54
现代交际·2019年6期
质量与生命质量双质量并重的机构养老观念建立好,并将居家养老服务优先发展好,保障空巢老人,失独、失智、失能、高龄等的养老服务。并在未来对老年的护理院进行重大的投资建设,还要将原有的养老机构的规模再度扩大,使机构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福利化以及亲情化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语
目前,国内的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国内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并且老年的精神服务、健康服务、生活服务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程度并不高,关于老龄化的各种社会问题目前还有很多的商讨空间,为了能够稳定度过未来即将到来的一段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时期,需要国家探索出一个与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其他国情相适应的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潘金洪.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0-21.
[3]姜向,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0(2):2-9.
[4]兰亦青.基于老龄化现实探析我国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构建[].中国市场,2017(4).
责任编辑:于蕾
食、住、行、医、玩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未来一定会变成一种新的产业结构,那就是养老产业。社会的产业结构一定会受到养老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另外,由于老龄化人口会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越来越多,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需求必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在这方面来说,这是老龄化对社会有利的一面。
二、对现有的养老模式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在老年人聚居的城市以及社区地点应该多多修建老年人的日间照料中心,将社会闲置资源整合起来,并将其改造成一个个养老社区或者机构的养老服务设施,帮助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这项决策需要国内的各个政府重点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该鼓励社会对养老业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将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这样才能让养老服务业加快改革,使得民间资本的潜力得到激发,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业中来,并成为其中的主体力量,这样才能使得养老机构的使用效率得到
提高。另外,国家政府还可以考虑把老年公寓的医务室也加入到医保范围里去。
(2)机构养老观有待提高。国内相关科研中心在过去几年发布的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配有医务室的养老机构占总机构数量的比例不到60%。具体来说,民办的养老机构有56%配有医务室,而政府办的养老机构则只有52.1%,甚至还没有民办的高。另外,调查报告还显示,养老机构对于老人的养、医、护、送四个功能实际上是处于分离状态的,没有亲情的滋养以及家居的认同感,也没有管理与护工人才。所以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应该把生活多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也需要不断调整改变,从多角度出发,合理地思考、借鉴并运用到福利院的机构养老之中。将我们现有的养老数据和困难,结合理论实践进行整合分享,让更多专业的人看到,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经验与帮助,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魏建军,金杰.浅谈福利院养老人员心理问题与干预[J].心理与健康,2003(2):73,81.
[2]李松涛.全国老龄办预测中国2030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N/OL].中 国 青 年 报,2011-04-20.
[3]周笑玲,刘 卫 江,周 正 军.福 利 院 老 年 抑 郁 症 的 危 险 因 素 与 对 策[J].中外医疗,2010(28):138-139.
[4]薛慧,冉俐,王严等.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与身心健康状况及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4
78-6479.
责任编辑:孙瑶
(上接第55页)练、认知行为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表达性艺术心理等模式,使养老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注重预防保健,加强对养老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动态关注,定期进行养生知识讲座、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团体心理辅导等,提升养老人员自身的心理认知状态,提高养老人员健康观念,打造积极老龄化的机构养老模式。
3.提升服务质量
不断提升福利院养老服务质量,加强硬件设施配备,如老人活动室、麻将室、吸烟室,让养员不仅仅只是读书看报看电视这几样简单的活动。扩大养员活动范围,改善居住环境,提供日常安全培训,举办养员趣味运动会、联欢会。精心打造专业化的护理人员队伍,推动各项福利救助政策的实施,在给养老人员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带给老人最需要的亲情关怀、言语交流,形成系统化的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4.数据共享
现今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上不断呈现出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