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寺院建筑之美展⽰出宗教与⾃然天⼈合⼀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构建的⽆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流⽔和蓝天⽩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僧⼤德⼼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情怀。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殷周⾄唐代的⼀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为准则、仪式、以及僧⼈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
佛教传⼊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的佛教建筑,⼜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门、西净、浴室等。⾃此,佛教建
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以佛塔建筑为例,现存最早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塔的结构形式上,有⽊塔、砖塔、⽯塔、砖⽊混合塔,还有陶塔、铁塔。在塔的造型上,有单层塔、多层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华塔、琉璃塔、喇嘛塔、⾦刚宝座塔等,形式上的多样性,是其他类型建筑都⽆法⽐拟的。
佛教传⼊中国先经历了东汉时缓慢的接纳期,三国时渐次出现的塔寺初创期,然后就是⼗六国时佛教僧徒在乱离之世有意识地分⽀徒众与迁徙流布。由于佛风盛⾏,因此北⽅崇佛以⽯窟造像为主,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佛寺建筑遗址最多。
南⽅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南朝四百⼋⼗寺”就是由此⽽来,佛寺在这⼀区域⼴为发展,从⽽使得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进⼊历史上的第⼀个⾼峰期。同时也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交汇融合期。
隋唐两代出现了规模宏⼤的寺塔殿阁建筑,分布于⼤江南北的州郡城市与名⼭⼤野之中。⾃此,佛教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寺院的基本空间格局与建筑配置经过⾃南北朝⾄隋及唐初的数百年发展演化,为⼤型寺院的空间由诸多廊院组成的寺院的建筑制式,奠定了基础。
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就是以塔为中⼼的庭院式布局,但此塔的⽊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
阁却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汉传佛教历经晚唐武宗灭法与五代世宗限佛的双重打击,以及唐末战争的蹂躏摧残,使汉传佛教的发展跌⼊低⾕,南北朝与隋唐时代寺院建筑的辉煌繁荣景象开始萧条。但好在继之⽽起的两宋、辽⾦却是汉传佛教建筑史上⼜⼀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南北宋、辽、⾦与西夏的统治者们,都对佛教采取了接纳、扶植与积极弘传的态度,从⽽造就了汉传佛教建筑发展史上的⼜⼀个巅峰。
唐代现存的⼤型塔均是楼阁式砖塔。典型的平⾯均为⽅形。⽯窟发展的明显特点就是:窟檐⼤量出现,且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是由⽯材仿⽊转向真正的⽊结构。⼤佛像的风⾏使得塔楼和⽯窟的结构产⽣了很多的变化。
现如今所见到的寺院建筑及其造像,绝⼤多数都是经过明清两代重建的,寺院空间格局的佛教建筑配置与寺院的历史⼏乎已⽆关联。这些重建的寺院遗存,显然不能代表2000年轰轰烈烈、起起伏伏的汉传佛教建筑发展的真实历史,现存的寺院也并⾮历史上佛教寺院的真实样态。
明清时期寺院,已经进⼊规模相对⽐较⼩、空间格局变化相对⽐较格式化的历史时期。开始把⾃然园林融合到寺院建筑中,将殿堂、廊庑、宝塔、清泉、池⽔、⼭⽯紧密地组织在⼀起,构成和谐⽣动优美的寺院建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