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包括括禅门(声乐)、音乐门(管乐)、法器(打击乐)三部分,分别用于佛教法事活动,建于明正统十一年。长期以来,一直遵以严格的师承关系,在演奏姿势及技巧,甚至是乐谱传承方面都非常严谨,比较完备地保留了古老的风貌。传承至今,有古谱十余部,刊载曲牌600余首。
智化寺的京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八种,各曰:云锣、铛子、铙、钹、子、管(古称筚篥)、笙、笛。但在有些方面,与民间一般乐器不同。如笙,民间一般为十三簧,而智化寺的笙为十七全簧。笛的音调也高。而管子,为京音乐的主要乐器,民间一般八孔,智化寺则为九孔(前七孔,后两孔)。云锣,又称九音锣,最早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醇美,也称得上是一件文物。铛子,演奏时用槌敲击,声音柔和,别具一番特。代表曲目:《小华严》《三皈赞》等。
传统智化寺的音乐又称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分为两大类,即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黄庙音乐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更富有民间彩,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天台的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济公传说,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的传说等。与济公相关的民俗风物传说也十分丰富。
观音传说
舟山人耳熟能详的观音传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观音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难的德行,在我国民间得到广泛信奉,并且早已传播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普陀山凭借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及旖旎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香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些文化和现实的背景,是观音传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
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
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传说中,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
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着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
这儿广泛流传。
天宁寺梵呗唱诵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微年间(公元627—655年),为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天宁寺梵呗唱诵已入
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梵呗唱诵向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公认之典范。“梵呗(bài)” 指佛教活动中赞颂佛菩萨的声乐作品,是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为“唱赞”和“诵经”两大部分,还包括音乐形态介于“唱”与“诵”之间的偈、咒、真言、礼佛号等。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莫钦姆羌姆"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僧人表演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羌姆,每年的藏历八月举行。在藏语中"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之意。
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每年藏历8月4日(公历的9月中下旬),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要举行"西莫钦波节",即“金刚神舞节”。密宗金刚神舞藏语叫"羌姆",通俗的说法是"跳神",是由班禅大师直属的则滚康僧院(护法神院)喇嘛表演的宗教舞蹈,以喇嘛鼓为伴奏乐器。每年的金刚神舞节跳神三天,是日喀则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极其低沉的喇嘛鼓声中,金刚神舞节奏缓慢地舞蹈着,气氛庄重神秘。而神舞中间穿插的一些哑剧小品则诙谐幽默,常常引起观众大笑。跳神喇嘛戴着面具,身穿戏装,手持鼓刀斧等,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鸦
鸱、六长寿等数十节神舞。神舞的乐队有喇嘛鼓12面、大法号4支、腿骨号4支、金锁呐4支、大铜钹4付、小铜钹4付,全部乐师达60多人。三天中,鼓乐声从早到晚惊天动地。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术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绣、雕塑、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谷地”)而得名。数百年来热贡人民都传承着从宗教寺院走出来的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有“藏画之乡”的美誉。热贡艺术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在藏语中意为“善地”。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
“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建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每年用藏纸约50万张,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接近数百年。
藏香制作技艺
藏香是藏区雪域神山中稀有的“天木”,佛经中有诸多记载,天木香是佛教礼佛供养之上品,是显密典籍中记载著名的五种殊胜供香之一。藏医称天木为小沉香,据藏医典籍记载:天木纯净无染,为养生疗病之良药,辟秽化浊,除恶防虫,通络疏窍,熏治毒疮怪病,袪散山瘴邪气之效。藏香制作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此后便有了吞巴村老百姓家家户户制作藏香的传统,沿袭至今。藏香配料考究,制作精湛。虽然藏香历史悠久但是藏香的制作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一门很神秘的技艺,弘慧小编就为大家揭开藏香制作的神秘面纱。
贝叶经制作技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得到丰富和发展。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着重要作用,被视为宝贵财富。傣族佛寺里一般都专门设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民间传说,古代的贝叶经有8万多部,目前,西双版纳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大藏经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巴利语三大体系。这些大藏经又被翻译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满文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