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备教
本版编辑/范宇飞
♦细读・单篇
隐逸与求仕:孟浩然的人生纠结
细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胡忠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四川宜宾644000 )
jl
摘要:孟浩然一方面怡情山水,向往隐逸洒脱,另一方面又积极求仕,
内心干谒望举。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是他隐逸之心与儒士情怀的纠结共
j
存。作为隐士,他开创唐代山水田园诗之先风;作为儒士,他不断追求出仕
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例,
隐逸之心儒士情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是干谒诗中的 典范之作,学界普遍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此诗“写得 得体,称颂对方有分寸且不失身份,措辞不卑不亢, 不露寒乞相,是第一等文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①。然而,这些赞誉大多从写景、用
典、语言、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识判,却没有对乐于 隐居的孟浩然缘何有投赠之意进行剖解。
孟浩然给人的印象是绘山水、乐隐居的清高隐 士。23岁时,他与张子容一起归隐鹿门山;晚年又退 隐故居襄阳。王士源评价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迷花不仕的诗人,在开元五年
(717年)游洞庭湖时,却干谒张说,作《岳阳楼》诗 以献。在西游长安时,又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 投赠,渴望张九龄举荐,求得仕位。一边是归隐山林,
潇洒自在;一边是迫切求仕,渴慕为官。这两种截然 不同的做法,不免让人觉得矛盾。究竟哪种追求才是 他的本心呢?本文试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探究
孟浩然隐逸诗风和干谒追求的冲突及其最终选择。
一、闲淡隐士,摄魂山水
孟浩然首开唐代山水诗之先风,在山水田园诗 上有独到的造诣,后人把他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杜甫有诗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作为一介平民,能与身居高位、状元及第的王维并
称,足见其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之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二联(“丿J 月湖水平,涵 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句写水,动
静、虚实结合,把洞庭湖水的姿态展露无遗。这四句 诗就像四幅图画。首句,一个“平”字就写出八月湖 水上涨的态势,这是从近处感受到的场景;接着,目 光望向远处,水天相接,天与地与湖浑然一体;再远
处,云梦大泽水汽蒸腾,进一步把天地拓宽,整个世 界都在这种广袤博大中升腾,迷朦间似真似幻;目光 再收回,一个“撼”字写出了洞庭波涛的万钧之力。 因此,《唐音癸签》引《吟谱》中的话评说孟浩然诗“以
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由于这两联写景精妙,后人常把这首诗归为山
水之作。但事实确是如此吗?孟浩然在25岁到35岁 间辞亲外游,于717年游览洞庭湖。《望》诗虽作于
长安,却是诗人的亲身体会。多年的行走游历,静心 潜读,使他以独到的眼光,把洞庭湖的风光写得别
有韵致。有诗评家说这四句诗有重复拖沓之嫌。殊不
知,正是由此起兴,才为后文委婉表达求仕之意埋下 了伏笔。结合全诗可知,这两联写景由近到远,又自
远及近,在目光的来回间,洞庭湖水的奔腾气象正好 映照了诗人内心那不曾停息的渴求。
孟浩然的山水诗早已不再囿于对山水原形的描
74 |语文秋学逓讯•初中丨
2020.4
本版编辑/范宇飞-丨备教
I
摹,也不刻意抒情,而是在山水中赋予人的气息,把思想、情感寓于其中。这种景与情巧妙交合、于平淡中着力的风格,摄取山水之魂,让山水诗自南朝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诗风对后世影响巨大。孟浩然虽为一隐士,但李白、杜甫、王维以及同为襄阳人的张继、朱放、鲍防,还有宋朝的杨万里、陆游等都敬仰于他,因为他们的诗或多或少都受到孟浩然的影响。
二、投赠求仕,意味悠长
“起法高深,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的评价一语中的。此诗首联和颔联确是在为后句表达真实意愿作铺垫。若仅理解为山水之作,就有些浅了。
颈联由景及人,眼前之景物触发内心的情思,由是自然道出“欲济无舟楫”。这里的“济”“舟楫”不过是隐喻,
关键在“无”字上。作为一介草民,诗人真正所想并非渡洞庭而赏水,而是想有更高的平台,然而却无“舟”可渡。面对身居相位的张九龄,“舟楫”一词形容得贴切妥当。接着,“端居耻圣明”委婉表达自己的羞愧。生逢盛世,怎会甘心闲居漂泊?不出来做一番事业,岂非有负大好年华!“端居””耻”等词,郑重地写出诗人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迫切心情。尾联“坐观”回应前面“端居”一词,再次表达对无所事事的不甘;一个“徒”字更是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苦衷;“羡鱼情”三字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恳求之情在字里行间自然表露出来。
虽然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张丞相,但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每句诗所指向的读者正是诗人想要投赠之人。有理有据有节,不卑不亢不欺,让这首干谒诗成为了典范之作。众所周知,在盛唐时期,科举已是出仕的重要途径。但孟浩然却_直想绕过此路,期待通过别人举荐出人头地,即使在鹿门山隐居时也不得闲,常与友人畅饮,梦想着有一天被朝廷起用。其实,孟浩然不只在本诗中表达了干谒之心,在之前漫游期间,他就曾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他的“隐”,实为等“现”。但是,从20多岁游历结友、寄情山水,到40余岁科考落第,蹉匪半生,对一个年过不惑的男人来说,不能再等了。于是,他才直接写诗投赠张九龄。
三、隐逸求仕,何为本心
李白《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
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赏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李白不仅对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极为推崇,更有深切的敬慕之情。在这里,李白像虔诚的粉丝一般,描画出孟浩然风流自赏、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形象。而从《望》诗中,我们却发现孟浩然并不像李白诗中那样无意官场、自甘淡泊。难道是李白不懂孟浩然吗?非也。他们二人交情甚笃,骄傲的李白也不只一次写诗赠孟。然而,孟浩然缘何有“自由避世的隐逸”与“积极入世的干谒”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该怎样理解他这样的强烈反差呢?这就需要从中国传统的士人情怀去分析。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读书人的使命担当。“初盛唐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士人能够自由地表现才性,而崇尚才华的文化取向与给人以机遇的人才策略又促使士人将独立的个性意识落实到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中,形成了相对充实的人生价值观。”②孟浩然生于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读书人的责任追求已深入血液。《望》诗中“端居耻圣明”一句,正是他不能为国效力的惶惶之心的体现。这种“士志于道”的儒士精神的呼唤,让他渴慕出仕。因此,他的干谒之举并非出于突然,而是责任意识的驱使。不过,这种求仕并非是为了做官本身,而是为了达成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每一位士人的人生价值所在。另一方面,他又真诚地喜欢山水隐逸之乐。早年游鹿门山时,即写下“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表达对隐士高风亮节已去的无限感慨,以及深沉的仰慕和无限眷恋。
综上所述,孟浩然的求仕只是出于儒者的“士心”,而对山水隐逸的热衷则是出于自己的“本心”。身扛使命的士人责任与洒脱任性的山水之乐相互撕扯,让他不断纠结,也使他在有机会“得仕”时,却阴差阳错地得罪玄宗,终于绝了做官之心,专心隐逸,成为一代名儒。
注释:
①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
②查屏球.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7.
参考文献:
:1]王辉斌.孟浩然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
2020.4|语文秋学肚讯•初中75
望洞庭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