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资源-资源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资源_资源有哪些特点
  资源指的是⼀切可被⼈类开发和利⽤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那么你对资源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资源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资源的简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然界在⼀起它才是⼀切财富的源泉,⾃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然资源的客观存在,⼜把⼈(包括劳动⼒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然资源,⽽且还包括⼈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才、智⼒(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切可被⼈类开发和利⽤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泛地存在于⾃然界和⼈类社会中,是⼀种⾃然存在物或能够给⼈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然界和⼈类社会中⼀种可以⽤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油资源、⼈⼒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般可分为经济资源与⾮经济资源两⼤类。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价值,可以为⼈类开发和利⽤。什么是bbs
  《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产过程中所使⽤的投⼊”,这⼀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词的经济学内涵,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产要素的代名词。“按照常见的划分⽅法,资源被划分为⾃然资源、⼈⼒资源和加⼯资源。”(《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资源的状况和问题
  中国⽔资源总量占世界⽔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均占有量仅有2400⽴⽅⽶,为世界⼈均⽔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国之⼀;
  中国森林⾯积为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全国除⾹港、澳门、台湾地区外,⼈⼯林⾯积4666.7万公顷,居世界⾸位;
  中国⽯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资源量约47万亿⽴⽅⽶。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法的分析,测算出中国⽯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按照国际上(油⽓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中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资源“⽐较丰富”的国家; 煤的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烧煤的话,中国的煤的储量可功全世界的⼈烧⼤约100年。
  ⼀、⾃然环境脆弱。
  中国⾃然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长期开采,再加上现代规模巨⼤、作⽤强烈的⼈类活动,中国的⽣态环境质量本底不⾼,极易遭受破坏。因此,在中国实⾏有节制地⾃然资源开发并尽快建⽴资源循环系统就更加紧迫。 ⼆、⾃然资源种类丰富,⼈均占有量低。
  按⼈均计算,中国⼈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平的1 /2。此外,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品位矿少。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这是矿种探明储量的平均品位,有的远不及国外平均⽔平的⼀半。中国矿产资源中伴⽣复杂矿多,单⼀矿少汉,这就使矿物加⼯、⾦属分离和提取费⽤增⾼。
  ⼤部分⾃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以有⾊⾦属为例,中国的稀⼟、钨、锡、铂、锑为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开采,有些已经出现资源危机。
  ⽽⽤量⼤的铝、铜矿,中国的⾃然条件不好。中国的铝⼟矿以⼀⽔型铝⼟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9,这种矿⽯加⼯难度⼤,耗能⾼。中国铜矿储量严重不⾜,贫矿多,混合矿多,外部条件差。因此,⼤量矿物的开发与⾃然资源的缺乏存在明显的⽭盾。
  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危机②因使⽤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解决⽅法:“开源”与“节流”——⽤可再⽣资源代替⾮可再⽣资源,解决矿产资源⽤⼀点就少⼀点的问题;努⼒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跨区域调配——南⽔北调、西⽓东输;⽴法保护——《⼟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资源的系统特点
  ⾃然资源系统
  根据⼈类对⾃然资源的认知度,其主要特点是:
  ⾃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限性(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但开发利⽤及转化是⽆限的),
  ⾃然资源的多功能性,
  ⾃然资源的系统性。
  社会资源系统
  社会资源同⾃然资源相⽐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社会性。⼈类本⾝的⽣存、劳动、发展都是在⼀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例外。社会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
  (1)不同的社会⽣产⽅式产⽣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质量的社会资源。
  (2)社会资源是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关系的,谁都可以掌握和利⽤它创造社会财富。
  2.继承性。社会资源的继承性特点使得社会资源不断积累、扩充、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就是⼈类社会知识积累到⼀定阶段和⼀定程度的产物,就是积累到"知识爆炸",使社会经济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积累使⼈类经济时代发⽣了⼀种质变,即从传统的经济时代(包括农业经济、⼯业经济,农业经济到⼯业经济有局部质变)飞跃到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信息⾰命、知识共享必然的结果。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资源通过⼈类的遗传密码继承、延续、发展。
  (2)通过载带信息的载体长期保存、继承下来。⼈类社会通过书籍、⾳像、磁带和教育⼿段等,继承⼈类的精神财富。
  (3)劳动创造了⼈本⾝,⼈⼜把⽣产劳动中学会的知识、技能物化在劳动的结果--物质财富上⽽继承下来。
  社会资源的继承性,使⼈类社会的每⼀代⼈在开始社会⽣活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是从前⼈创造的基础上迈步的。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类⼀⽅⾯把前⼈创造的财富继承下来,另⼀⽅⾯⼜创造了新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科技知识不断发展,⼀代胜过⼀代,并向⽣产要素中渗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产设备不断更新,科研设备得到改进,并提⾼经营管理⽔平。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过来⼜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3.主导性
  社会资源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1)社会资源决定资源的利⽤、发展的⽅向。
  (2)把社会资源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它表现、贯彻了社会资源的主体--⼈的愿望、意志和⽬的。这就是马克思讲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开始就⽐灵巧的蜜蜂⾼明的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4.流动性。
  社会资源流动性的主要表现是:
  (1)劳动⼒可以从甲地迁到⼄地。
  (2)技术可以传播到各地。
  (3)资料可以交换,学术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贸易。
  利⽤社会资源的流动性,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段,把他国的技术、⼈才、资⾦引进到⾃⼰的国家。中国改⾰开放、开发特区的理论依据也含有这⽅⾯的内容。
  5.不均衡性。
  社会资源的这种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体制、经营⽅式的差异性。
  (4)社会制度对⼈才、智⼒、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的不同。
  ⾃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投⼊。
  ⽹络资源是⽹络上互连起来的计算机提供给各⽤户分享的信息。这些信息放在各⾃的计算机上(www服务器、ftp服务器、bbs服务器、vod服务器等),因为有⽹络互连,⼤家都能通过internet访问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