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黄河》音乐分析
作者:陈祎珊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
作者:陈祎珊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
【摘 要】《黄河》是由我国国人最早创作的自度曲之一,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关键词】沈心工;《黄河》;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60-01
沈心工是我国学堂乐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叔同曾评价他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①沈心工编创的乐歌题材多样,均为带有积极向上意味的作品。《黄河》是沈心工1905年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一首歌曲,1911年10月首发在《重编学校唱歌集(第六集)》,后收入至《心工唱歌集》中。沈心工《黄河》歌词气势磅礴,音调开阔雄壮,宣扬了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黄河》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歌词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部作品的歌词并不是专为歌曲写作而创作出来的,而是词作者杨度在国家危难时抒发自己情感而写下的一首诗,沈心工看到后将其谱成曲。从歌词上来看,这部作品的歌词既有其艺术价值,又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②
歌词是两段式的结构,歌词采用直叙的写作手法,直截了当地表达主题,简洁明了。第一段歌词是对黄河流域景的具体描写:黄河从昆仑山一直流到长城关,覆盖面积非常宽广,中国许多智者都是黄河孕育出来的,表达一种黄河孕育的民族自豪感。而长城外河套边却渐渐荒凉、了无人烟,这是战争和侵略带来的景象。作者通过黄河前后浩荡和惨淡场景的对比,为后面呼吁人民奋起反抗作下铺垫。这部分的歌词混合使用多种句式,为非方整性结构。
第二段歌词为主题的概括和升华,使用大体相同的分节式歌词,仅最后一句稍有变化,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反抗侵略者的迫切愿望以及战争必胜的坚定决心。歌词大意为:若是有十万兵马攻入西北,在乌梁海纵情喝酒,在乌拉山策马奔腾,不打胜仗决不回来。大家演奏军乐,激励士气、宴请功臣,看我们凯旋归来。词作者杨度通过对景、事的描写,倾注浓烈的爱国情感,情景交融,使歌词的主题深刻且集中。
从艺术特征上来看,首先歌词通篇句尾皆压同一韵,属于“言前辙”(an,ian,uan,üan)。如“山(shan)”“关(guan)”“干(gan)”“然(ran)”“烟(yan)”“边(bian)”“山(shan)”“还(huan)”“旋(xuan)”。这一韵尾也被称为爱国歌词“阳声韵”,其韵音洪亮,表达热情奔放,慷慨激越之情。其次,歌词以文言文为主,但又带点“白话文”的感觉,使语言富于诗意。最后,歌词句式总体上是不规整的,歌词整体节奏以对比变化的姿态,适应着情感内容的深刻表现。因此这首作品的歌词不仅在思想上能积极健康地反映生活,具有社会功利性,并且也独具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体现了进行曲风格特点
学堂乐歌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有曲调填入新词编成的,由国人自己谱写曲调的作品不多,
沈心工创作的《黄河》则是最早由国人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他借鉴了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术进行创作,调性为C自然大调,旋律以分解主三和弦为主。旋律进行以级进音程为主,偶尔使用三、四度的小跳音程贯穿其中,跨度最大的地方为第21至22小节的“铙吹”处,是个小六度音程。作者采用了同音反复(如第一、九、十五、十六小节)以及模进(第九、十、十五、十六小节)的手法,使得整体的旋律线条平稳,除高潮处外起伏不大。在音乐与歌词对应方式上,除“圣”、“河”、“誓”、“不”字外,其余皆一字对一音。在节奏上,作者使用了较多的四分音符和小附点的节奏型,使音乐显得步伐性、方整性,体现了进行曲风格。并且音区主要集中在中声区,适合大众演唱。
在音乐的速度上,前面正常,中间加速,最后抒情。在歌词的速度上,从描写黄河伟岸的景,表达黄河孕育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再到战争导致黄河边衰败的景,然后作者呼吁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的场景,最后表达中国人民最终会取得胜利的愿望。整首作品从歌词到旋律都是层层递进的。歌词由景描写到情感抒发,旋律的音高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上移,情绪慢慢高涨。
《黄河》作为最早由国人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是作者有意识地采用西方的音乐形式进
行创作的歌曲,虽然有所不足,但推动了学堂乐歌以及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歌曲尽管简单,但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贴合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广大众的思想和愿望,唤醒了人民爱国救民的民族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注释:
①李叔同编辑《音乐小杂志》“征求沈叔逵氏肖像”(见封底),公益社出版,开明书店1906年发行。
②沈心工.心工歌唱集[M].生活书店,1937:8.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第三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0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