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
⼯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
来源:置信联创
⼯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
[
2.1 ⼯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
]
[
2.2 我国⼯业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
[
2.3 国外⼯业园区发展分析
]
[
2.4国外⼯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启⽰
]
正⽂如下:
2.1 ⼯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
⽬前,世界各国对于⼯业园区都有不同的定义,有⼈认为⼯业园区是⼀种资源⾼度聚集的⼯业化载体,能有效的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业发展模式,有⼈认为⼯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为了实现⼯业发展⽬标⽽创⽴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业园区是在⼀⼤⽚的⼟地上聚集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积的⼟地;⼤⾯积的⼟地上有多个建筑物、⼯⼚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地利⽤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世界范围内各类免税区、⾃由贸易区、出⼝加⼯区、企业区、保税区,⼯业村,科学园、技术园、技术
城等,从⼴义的⾓度看他们都属于⼯业园区。在我国,免税区、保税区、⾃由贸易区⼀般归结为依靠政府政策发展的⼯业园区,⽽出⼝加⼯区、企业区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技术园区、技术层属于⾼科技园区的范畴。
根据各类企业密集化使⽤的投⼊因素来分,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根据⽣产类型分,可以分为以产品组合链为主、以市场销售链为主、以引进科技和提⾼产品档次为主、以整治环境和改善⽣产条件为主;按照⾏政标准即⼯业园区⾏政审批和主管单位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
按照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和企业联合型、中外合资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当时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模式才是最合理的模式。按产业集聚形成⽅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主组织型。⼤部分⼯业园区属于政府组织型,集中体现政府的意愿,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在资⾦、政策、⼈员等⽅⾯具有较⼤的优势。⾃主组织型园区主要是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然形成的产业集区,产业关联度⾮常强。
2.2 我国⼯业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业园区是政府推进⼯业化的⼀种有效组织形式,是⼀种特殊的区位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第⼀
、⼯业园区是政府推进⼯业化的⼀种有效组织形式。⼯业化是⼀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明向现代化⼯业⽂明转变过程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第⼆、⼯业园区是政府推进⼯业化进程的较好的着⼒点。在⼯业园区,政府把这⼀块区域分割出来作为体制和机制的窗⼝,进⾏⼀系列的体制⾰新和制度创新,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政府也把这⼀块区域作为政府掌握的资源的集中投⼊之地,通过市场⼿段和⾏政⼿段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硬环境。这样,⼯业园区在政府的强⼒推动下,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从⽽吸引⼤量的资⾦进⼊,并通过聚集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实现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良性循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率先“实⾏开放政策,建⽴经济特区”的决策。随后,在国家层⾯上提出了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计划。在这⼀历史背景下,从1984年到1988年,国务院陆续批准设⽴了中国⾸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见表2.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的不断深化,全⽅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业基地两⼤战略的实施,截⽌200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设⽴的国家级开发区已达到54家;所在地区从沿海开放城市,扩展到全国31个省、⾃治区、直辖市。其中,沿海10个省市(包括北京)设⽴了32家;中部地区8个省市设⽴了9家;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包括⼴西)设⽴了12家。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规划⾯积达到888平⽅公⾥,其中东部32家共682.02平⽅公⾥,中部9家共93.74平⽅公⾥,西部13家共111.75平⽅公⾥。
新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发政策和⽬标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例,为了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的⼯业化进程与产业集的发展,政府将通过管理体制的改⾰、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同区域差别化的政策等多种措施,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突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管理⾼效、服务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产业园区,实现⼜好⼜快地发展。当前,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第⼀,产业园区发展进程加快。⽬前,政府纷纷⿎励当地企业“进区⼊园”,以促进产业集的发展。这使得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载体作⽤得到了加强,也使产业园区在出⼝和利⽤外资⽅⾯的集聚效应⽇益显著。据统计,⽬前我国⼤部分的⼯业都集中在各类产业园区中,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区就实现了国内约20%的⼯业产出。
第⼆,产业园区向⾼新化发展。我国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产业园区内部也开始着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时期,国家为了引导产业园区科学发展,⼜提出了“三为主、⼆致⼒、⼀促进”的发展⽅针,即以提⾼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区出现了⾼新化的趋势,园区纷纷⼤⼒发展⾼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集化趋势显现。产业集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级阶段,我国⼤多数产业园区⽬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产业和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然⽽近⼏年,国内⼀
些产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产业集化的发展趋势。如北京、天津等地产业园区的电⼦信息产业,长春、武汉等地开发区内的汽车产业,都在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的⽅向发展。
第四,⽣态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前,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观念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我国许多地区也都提出了建设⽣态型产业园区的计划与设想。2005年,我国批准设⽴了13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发建设⽣态环保、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和园区,将成为今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趋势。
改⾰开放以来,在我国政府的⼤⼒推进与倡导下,国内陆续设⽴了多种类型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加⼯区、保税区、⾼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业园、和⼤学科技园等。除国家级产业园区以外,各地⽅也开发建设了⼤量的产业园区,例如江浙⼀带的特⾊⼯业园,珠江三⾓洲出现的专业镇等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从⽆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园区内的产业类型也从单⼀的出⼝加⼯型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的⾼新技术产业转变。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阶段,是产业园区的创建与探索时期;第⼆阶段,是产业园区的⾼速推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产业园区的新发展时期。
第⼀阶段:产业园区的创建与探索时期(1984年—1991年)
从198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作。在这⼀阶段中,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分薄弱,在传统理论观念的束缚下,园区的选址⼤多远离母城,不仅缺乏最基本的⽣产条件,也⽆法借⼒母城已有的产业基础。
同时,在缺乏国内建设资⾦⽀持的条件下,园区的引资⼯作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资⾦缺⼝很⼤。
鉴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尽管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在这⼀阶段竭尽全⼒,但总体发展状况仍不太乐观。从经济总量⽅⾯来看,1991年,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产值、税收、出⼝额分别为145.94亿元、7.9亿元和11.4亿美元,合同利⽤外资额为8.14亿美元。截⽌⾄1991年底,累计利⽤外资总额仅为13.77亿美元。从引进项⽬的实际情况看,以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很少发⽣。
但是,这⼀阶段是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分重要的⼀个时期。⼀⽅⾯,园区利⽤国家的优惠政策,积累了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另⼀⽅⾯,通过开发和管理等⽅⾯的实践,也摸索出了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并获得了与外商合作的基本经验。更重要的是,产业园区之间经过相互借鉴、逐步统⼀认识,确⽴了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三为主”⽅针,即“以发展⼯业为主、以利
⽤外资为主、以出⼝创汇为主”的发展⽅针。
第⼆阶段:产业园区的⾼速推进时期(1992年—1996年)
1992年,邓⼩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沿海地区⼜掀起了新⼀轮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潮,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段时期,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最初的14家增加到了32家,增幅超过了1倍。
在这段期间⾥,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也出现了⼤幅提升。到1996年,⾸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业总产值1887.86亿元,税收101.45亿元,合同利⽤外资额57.88亿美元;与1991年的数据相⽐,分别增长了11.94倍、11.84倍和6.11倍。同时,园区引进外资项⽬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许多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纷纷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带来了投资额上亿美元的⼤项⽬;另⼀⽅⾯,引进项⽬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平明显提升,在填补了我国同⾏业技术空⽩的同时,直接推动了我国⼯业现代化的进程经过这五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园区尤其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渐成为了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产业园区发展所取得的成功,在国内形成了显著的⽰范作⽤,同时也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点,经济效益显著。
第三阶段:产业园区的新发展时期(1997年⾄今)
这段时期,我国产业园区⽣存和发展的总体环境发⽣了重⼤的变化,来⾃国际、国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将我国
产业园区的发展带⼊了⼀个新的阶段。
在政策环境⽅⾯,⾸批的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财政优惠政策已经到期,并于1999年起与国家实⾏完全的分税制。同时,我国出⼝退税和利⽤外资政策的调整,使⼤批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
在体制环境⽅⾯,产业园区表现出了较强的辐射与带动作⽤。在园区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了核⼼城市的⼀个⾏政分区,并恢复到传统的管理体制当中。如何创建适于园区发展的体制环境,⼜成为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产业环境⽅⾯,产业园区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试验⽥,为了符合国家所提出的发展⾼新技术产业的新要求,不断提⾼园区内产业的关联度,以加快实现产业集和集聚经济。⾯对国际、国内⽅⾯的竞争压⼒,产业园区在改善投资环境等⽅⾯也做出了很⼤的努⼒。
在经济环境⽅⾯,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融危机之后,我国⼜于2001年加⼊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进⼀步增强了我国产业园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增加了我国外向型产业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这⼀阶段中我国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进⼊了平稳增长的阶段。在这段时期⾥,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增加到了54家;国务院还批准了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家、保税区15家、边境经济合作区14家、以及其他类型开发区30家。据统计,2006年,我国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产总值0136.90亿元,⼯业增加值7414.24亿元,税收收⼊1570.02亿元,
出⼝1492.33亿美元,进⼝1338.63亿美元,实际利⽤外资147.12亿美元。同时,产业园区的发展也经历了两次调整。我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对全国范围内不符合规范的产业园区进⾏了清理整顿。经过规范后的产业园区数量,从原来的6866家减少到1568家;规划⾯积也由原来的3.2万平⽅公⾥缩⼩到9949平⽅公⾥。全国范围内的清理整顿活动,在很⼤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园区的重复建设问题,为我国产业园区的合理规划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国外⼯业园区发展分析
欧洲⼯业园区的发展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业园区为主要代表,其中巴黎盆地⼯业园区,⾥昂⼯业园区,伯明翰- 曼彻斯特、阿尔萨斯- 洛林地区和鲁尔区传统⼯业在世界有重要影响。20世纪五六⼗年代以后,新技术⾰命浪潮也给这些地区的传统⼯业造成巨⼤冲击,甚⾄出现衰退迹象。但欧洲各国主要⼯业园区都从各国实际出发,逐步改变⾼耗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发展的⽼路,培植有竞争⼒的新兴替代产业拉动结构转型,从⽽由衰退转为可持续发展。
以法国为例来看: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政当局对⼯业园区的企业还采取了⼀些优惠措施、政策,主要有以下⼏项内容:法国政府设⽴“⼯业发展基⾦”,同时设⽴“融资保证基⾦”,助⼒园区中⼩企业融资。在2~5 年内减免税收。企业每创造⼀个就业岗位可获得奖⾦。最初5 年的科研投⼊可以看作连续增长投资,全部享受“科研税收信贷”的优惠。如与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当地政府可补偿合同费⽤的50%。在条件⽐较差的落后地区,地⽅政府可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通常的
作法是,企业进⼊园区的头两年不⽤交纳⾃由职业税(由动产、不动产和⼈员⼯资组成,由企业主动申报),以后逐年增加到课税基础的12%。如果业主拥有房地产,则要交纳⼟地税。⼀旦企业盈利,就需要交纳利润税,⽆论是⽣产型,还是商业型或服务型的企业均⼀视同仁。在地⽪和房屋价格⽅⾯,⼯业园区的房地产主⼀般愿意以市价折扣20% 的优惠吸引企业进⼊园区。
通过⼀系列措施,法国的⼯业园区得到了长⾜发展,法国⽬前已具规模的⼯业园区达50 多个,正在建设的有15 个。同时在解决⼈⼝分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上,政府逐渐解决了市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交通设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等。同时法国政府⽐较注重产业区内的形成产业集。为寻产业集所形成的新竞争⼒点,法国的战略是在传统⼯业转型后,逐步实现专业化、⾼科技化。⽬前,国家正集中⼒量推动20 个新竞争⼒点,将来的⽬标是发展到50个甚⾄更多的新竞争⼒点。
以德国鲁尔⼯业园区的变⾰式发展为例来看:鲁尔⼯业园区原本以⽣产煤和钢铁为主,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全球发⽣经济危机,钢铁⽣产也陷⼊困境,鲁尔⼯业园区的传统产业结构被迫转型。1957 年,鲁尔⼯业园区有140 个煤矿基地,如今只剩下7 个;1955年,这⾥有81座炼钢炉,现在只有7座,⼯⼈数量也都从当年的数⼗万减少到了⼏万⼈。整顿后的煤钢⽣产出现了集中化的特点。其整顿的⼏个⽅⾯主要是:
鲁尔⼯业园区致⼒于发展新的⼯业及服务⾏业。新的⼯业企业如化学、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以及
环保⼯业等纷纷建⽴,零售业、旅游、法律咨询、⼴告、多媒体等各种新兴服务产业百花齐放。在上豪森市⼀处炼钢⼚的旧址上,现在是欧洲最⼤的购物中⼼。⽬前,在鲁尔⼯业园区有15 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部分都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数为140万,占所有就业⼈⼝的6 5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鲁尔⼯业园区⼤⼒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有600公⾥⾼速公路,730 公⾥联邦公路,3300 公⾥乡村公路。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对⼈才和技术的需求,从1961 年开始,鲁尔⼯业园区的城市如波鸿、多特蒙德等陆续建⽴起⼤学。鲁尔⼯业园区现在是欧洲境内⼤学密度最⼤的⼯业区。除了⾼校之外,许多研究所也在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乎所有的鲁尔⼯业园区城市都建有技术开发中⼼,全区有30个技术中⼼,600个致⼒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鲁尔⼯业园区还有⼀个把技术转化到市场应⽤的体系,所有⼤学和研究所都有“技术转化中⼼”,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产⼒。⼯业园区为在这⾥落户的企业提供⽀持,新成⽴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贷款或部分⽆偿援助等优惠,中⼩型公司尤其得到扶持。
在进⼀步发掘原有产业潜⼒的同时,鲁尔⼯业园区还努⼒开发新的产业。该区把12 个产业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同时⿎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合作,以发挥“集效应”。在这种合作下进⾏开发的项⽬将得到政府的资⾦补助。此外,鲁尔⼯业园区还⿎励各个城市与地区之间建⽴更紧密的合作。鲁尔⼯业园区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重视环保,采取了有⼒措施改善⼀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体排放、建⽴空⽓质量监测系统等。
中国有几个省级行政区
从⽇本园区发展案例来看:纵观⽇本国内政策的变迁可以发现,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基本上是依照国家综合开发计划、产业政策等宏观规划和政策⽽变动的。⽇本产业园区的发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制定的国⼟综合开发法,促成了⽇本国内四⼤⼯业地带(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的形成;太平洋沿岸地带也成为了实施产业政策、建设产业园区的试验⽥。⼀⽅⾯,在临海地区,⽇本政府通过填海造地、改造旧军⽤⼯⼚等⽅式,为产业园区提供⼯业⽤地。另⼀⽅⾯,在内陆地区,根据《⾸都圈整备法》于1958年⾸次在相模原市、平冢市和⼋王⼦市进⾏了产业园区的建设。这⼀时期产业园区的开发,只是通过整备⽤地、转让销售,完成了国家的整体规划。随着⽇本经济的扩张,国内产业迅速向四⼤⼯业地带集中。在已建成的产业园区中,出现了⽤地、⽤⽔不⾜,运输紧张等基础设施⽅⾯的问题,成为了当时园区发展的限制因素。1962年,⽇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旧全综”)出台。谋求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为⽬标,政策内容主要表现为“防⽌城市过⼤化”和“缩⼩区域间差异”等。1964年,政府⼜指定了6个特别区域作为⼯业整备区。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下,⽇本的产业园区在这些区域内蓬勃发展,沿海地区建⽴了以⼤型⽯油化⼯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内陆地区则形成了⼤量以中⼩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进⼊7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移,⽇本将⽬光放到了海外,开始关注如何增强国际竞争⼒这⼀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国内⾼速增长所带来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如何消除国内产业布局“过疏过密”的问题、解决环境污染、提⾼福利⽔平,也成为了⽇本发展过程中所⾯临的重要课题。80年代,⽇本政府为进⼀步促进之前提出的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政府⼜提出了“创造性知识集约化”的构想,并设⽴了以下四个基准,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这⼀⽬标。第⼀,动态的⽐较优势基准;第
⼆,国民需求充⾜基准;第三,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基准;第四,安全基准。90年代及以后,⽇本政府在“科技⽴国”、“创造性知识集
约化”构想,以及国⼟分散多极开发政策的指导下,⽇本全国地⽅⾃治体⼤⼒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市町村及地⽅公共团体为开发主体,侧重发展⾼科技产业的⽣态型产业园区。
2.4 国外⼯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启⽰
(⼀)政府引导培育⼯业园区⽽形成产业集。
欧洲成功的⼯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产⽣,园区内企业关联性强,专业化分⼯协作程度⾼,成为各⾃优势的特⾊⼯业园区。以政府⽀持促进园区产业集聚,⽆论哪种⽅式形成的⼯业园区,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持都起了巨⼤的推动作⽤。国外⼯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说明,产业集聚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培育集聚品牌,从⽽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因此,在进⾏⼯业园区建设时,要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各具特⾊的产业集,促进特⾊⼯业园的形成。
(⼆)合理规划⼯业园区并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也有很强的关联性,园区内的道路系统要和城市的道路系统及对外
交通系统要紧密衔接,保证园区的⼈流和货流可以⽅便、快捷地进⼊流通系统。加强园区各类规划的编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善各类⼯程系统规划,确保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有良好地衔接。编制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要针对园区招商引资和⼟地出让⼯作,明确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的⽤地性质、建设强度、建筑密度、建筑⾼度、绿地率、公共绿地⾯积、必须配置的公共设施等控制指标和要求,并根据不同地块的建设标准,确定⼟地出让的不同要求和价格,使得园区的建设和经营能在能合理性和公⼲性的基础上,取得效益的最⼤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世界⼀流的⾼新科技园区素所具备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应是⽔电⽓供应充⾜,道路通畅,通信⽅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具备,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条龙服务,并向电⼦化、⽹络化和⼈性化⽅向发展,达到⾃我良性运转。
(三)吸收民间资本促进⼯业园区的发展
我国⼯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政府的主导兴办的,政府兴办⼯业园区的过程中,参与了从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征⽤⼟地、建设⼯业⼚房设施、推销⼯业设施以及获得收⼊全过程。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政府的⾏政优势,但在有的地⽅也出现了⼟地资源浪费、⾏政成本过⾼等弊端。利⽤民间⼒量形式促进⼯业园区的发展,与民间资本合作发展⼩型⼯业园区或园中园,缓解⼯业园区过⼤的压⼒,这有利于增强⼯业园区的联系性,也可⼤⼤降低政府对⼯业园区的管理成本。德国鲁尔⼯业园区在提⾼民间的积极性,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态效益,在进⼀步发掘原有产业潜⼒的同时,鲁尔⼯业园区努⼒
开发新的产业,该区把12 个产业作为今后开发的重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技术、环保等,同时⿎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合作,以发挥“体效应”在这种合作下进⾏开发的项⽬将得到政府的资⾦补助。
(四)注重培养⼯业园区创新体系
创新是产业集及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在集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集就会衰亡,最终导致⼯业园区的衰败。然⽽,单个企业由于资⾦、科研等⽅⾯资源的制约,其独⽴创新⾏为很难取得重⼤技术的突破,这就需要整合各⽅⾯的资源,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强园区与外部科研部门(⼤学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建⽴创新集体系。在这⽅⾯,成功的有巴黎⼯业园区。该园区依托巴黎的⼤学机构,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科技⼈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还积极参与本地企业的合作论坛,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来促进研究⼈员、院系之间以及⼤学与外部公司之间的合作,建⽴起“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从1961 年开始,鲁尔⼯业园区的城市如波鸿、多特蒙德等陆续建⽴起⼤学鲁尔⼯业园区。现在是欧洲境内⼤学密度最⼤的⼯业区除了⾼校之外,许多研究所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乎所有的鲁尔⼯业园区城市都建有技术开发中⼼,全区有30个技术中⼼,600个致⼒于发展新技术的公司。此外,还特别注重创新⽂化的培养,培育园区⾃主创新能⼒,提升园区企业技术⽔平,我国⼯业园区除少数园区有⼀定的⾃主创新能⼒外,总体来说,创新体系尚未建⽴起来,创新能⼒明显不⾜。因此,应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激励创新,保障创新主体
的利益。建⽴创新补偿机制、弥补创新企业的损失;⼤⼒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崇尚创新的⽂化氛围;投资研究开发机构、⼈⼒资源和培训机构等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引导创新主体的合作等。
(五)发展⽣态及环境友好的园区
建设相结合传统的⼯业园区由于基本上采⽤的是“资源- 产品- 污染物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业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消耗和⽣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惨痛代价。在资源⽣态环境压⼒不断增强的情形下,德国等⼀些国家按照“减化、再利⽤和资源化”的“3R”原则,运⽤循环经济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