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句中“太”和“真”与语气词共现的差异分析
本文考察了感叹句中“太”和“真”与语气词共现时的选择关系。从语义特征来看,“太”和“真”具有[±主观][±程度]的差异,句末的“了”和“啊”在语气表达上具有[±强弱]的差异,各自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搭配倾向。
标签:太 真 语气词 搭配
一、引言
外国人说汉语时往往出现这样的句子:
a.张小,你今天真漂亮了!
b.张小,你今天太漂亮!
如此“赞美之词”让受话人听了难免觉得别扭,这表明“太”和“真”虽然都可以用在感叹句中,但在用法上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人来说单凭语感是难以分辨的。马真指出,表示赞叹时,“太”和“真”的区别在于“太”一定与“了”搭配,“真”则绝对不与“了”搭配。我们认
为除此以外,“太”和“真”的区别还在于是否与“啊”搭配,“太”一般也不与“啊”搭配,而“真”可以与“啊”搭配。比如:
这太棒了! 这真棒!
*这太棒!*这真棒了!
*这太棒啊!这真棒啊!
本文即从理论上对“太”和“真”在感叹语气中的语义语用差异以及与语气词的选择搭配作一分析。所选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其他来源例句随文指出。
二、“太”的语义、语用分析
(一)“太”的基本语义
语法学界对“太”有两种观点:一是区分“太1”和“太2”,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代表,分别表示程度过头和表示程度高;二是不区分“太1”和“太2”,认为只有一个表示“超过程度常态”的“太”。我们也赞同不区分“太”。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
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也会作出前后迥然的评价。比如,对同样一桶水,成年人提水觉得“太轻了”,而小孩却觉得“太沉了”。当这位成年人身体不适或情绪不好时,同样的这桶水他又觉得“太重了”。水的重量本身是客观的,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语用态度决定了他对事物的评价,也就是说,“太”字其实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
(二)“太”的语用功能
副词“太”是主观评价副词,能表达赞美类和不满类两种情态。
表达“兴奋、喜悦、夸赞、客气、肯定”等赞美类的情态时,“太”后面一定跟褒义类形容词,并且必须有“了”搭配,构成“太X[+褒义]了”格式。形容词一般为肯定式,极少数形容词用否定式表达褒义,像“不平凡、不简单、不一般、不容易”等。如:
(1)你们讲得太好了!
(2)能这样做太不容易了!
表达“失望、难过、不满、愤怒、否定”等不满类的情态时,“太”的后面可跟褒义、中性、贬义词,后面不一定要求“了”同现,构成“太X(了)”格式。如:
(3)光天化日之下,太无法无天了!
(4)大家都不是外人嘛,何必太客气!
不加“了”的“太X”句,往往有后续小句,构成因果复句。“太X”小句常常表示原因,后续小句表示结果,这时“太X”句用逗号,感叹语气减弱,陈述语气增强。如:
(5)可是我们之间的距离太大,没有一点感情基础呀!
没有后续句的“太X”句末用感叹号,语气急促,感情强烈。如:
(6)村上的农民气愤地说,今年新购进的播种机太坑人!
(三)“太X”和语气词的搭配
1.与“啦”搭配
可以表达赞美和不满两种情绪。比如:
(7)啊,这太好啦!
(8)他们的手段太恶劣啦!
2.与“啊”搭配
“太”很少与“啊”(包括“啊”的变体“呀”“哇”等)搭配,语料库的搜索结果也只有极少数例子。比如:
(9)一辈子还没享过福,这么死了太冤啊!
3.与“嘛”搭配
语感上“太”也很少与“嘛”搭配,我们只搜索到几个例句,表达埋怨情感。比如:
(10)不要搞得太紧张嘛!
三、“真”的语义、语用分析
(一)“真”的基本语义
“真”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词性:真1是“真实,清楚,确实,真切”;真2是“实在、的确”,用来
加强肯定。真2的语义与真1的语义相关联。
感叹句中的“真”是语气副词,基本语义是表示确认无疑,本身没有感情彩,具有[+客观][+确信真]的语义特征。“真X”格式的褒贬意义取决于所修饰词的感情彩。“真X[+褒义]”是对X[+褒义]的肯定,如“好/真好”;“真X[+贬义]”是对X[+贬义]的肯定,如“坏/真坏”;“真X[+中性]”是对X[+中性]的肯定,如“重/真重”。
(二)“真”的语用功能
语气副词的一个语用功能在于“指明预设”。比如,同样是语气副词,“果然”指明的预设是句子表述信息与说话人预期相符,“居然”指明的预设是句子表述信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真”作语气副词所指明的预设既可以“相符”,也可以是“相反”,所以“真”作状语时会产生歧义。例如“他真开了”,可以是“他说他要开,他果然那么做了”,也可能是“大家都以为他不敢开,没想到他居然敢开”。
(三)“真X”与语气词的搭配
1.与“了”搭配
第一,“真X了!”。“真X了!”含有动态变化语义,表示发生新情况“X”。如:
(11)王德真不高兴了!
例句隐含着由“高兴”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
第二,“真的X了!”。它仍然是对所述情形的确定,句末的“了”表示新情况的发生。比如:
(12)我们悄悄地看了您4个多小时的服务,真的服气了!
第三,“真是X了!”“真够得上是X了!”。这里的“真是”意思是“真的是”,句末的“了”也是动态助词,表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或将来发生变化。比如:
(13)他们有知识,一来就把棉铃虫给制住了,真是神了!
第四,“真(是)X透(极、死)了!”。程度副词“极、透、死”作补语时,表示性质发展到了顶点,“了”当然也表示动态。比如:
(14)节日夜晚的北京真是美极了!
第五,“真要(该)V了!”。“要、该”都表示将来发生的事情,“了”是动态助词,也表示将来发生的情况。比如:
(15)再拖下去,我真要发疯了!
2.与“啊”(包括“啊”的语音变体形式“呀”“哇”“哪”等)搭配
“真X啊!”可以自由表达褒贬感情。有“真X啊!”“真是(真叫、真可谓)X啊!”“真比……还X啊!”等形式。比如:
(16)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3.与“呢”搭配
“呢”含有夸张的语气,“真X呢”往往表达亲昵的情态。比如:
(17)这朝代真是变了呢!
四、“太X”“真X”和语气词的搭配比较
上面的语言事实告诉我们,“太”“真”与语气词共现时存在选择关系。与“太”搭配的语气词限制性较强,“太”一般与“了”和“啦”搭配,可以自由抒发赞美或不满情绪。“太”有时也与“嘛”和“啊”搭配,表达的是不满类情绪。而“真”与语气词的搭配限制性比较弱,它可以与“啊”和“了”自由搭配,表达赞美或不满情绪。“真”也可以和“呢”搭配,往往带有褒义彩。为什么会有如此区别呢?这和各自的语义特征有关,同所要表达的语气情态有关。
(一)“太”和“真”的语义特征比较
“太”是表示超过说话人的理想量的程度副词,“真”是表示加强肯定的语气副词。因此“太”和“真”的语义存在[±主观][±程度]的差异。“太”后面一般不能再跟其他程度副词,“真”后面可以跟程度副词。
(二)“了”在“太X了!”和“真X了!”中的语义比较
1.“太X了!”的“了”
现代汉语句尾的“了”表示什么语法意义,对此人们一直有争议,一般区分为动态“了1”和语气“了2”。具体到“太”字感叹句句尾的“了”,金立鑫认为“了”是语气词“啦”的弱化形式,没有时
体意义;卢福波也认为是语气词,但是表示已然与已定的性状、情况;刘勋宁坚持“太”字句的“了”表示“新情况的出现”,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时间上刚刚发生,而是指对方不知道的新信息。
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了”在“太”字句中的作用:一是将同样句类、类似语气中的“了”和“啊”比较,目的是判断“了”的词性;二是有无“了”字句比较,目的是判断“了”字的具体用途。
首先是“了”和“啊”比较。在一般语境下,“小王多自信啊!”“小王太自信了!”“小王可自信了!”,这三句都是赞美性感叹句,语义基本相同,句尾的“了”和“啊”都能够表达出同类的情感彩,所以“太”字感叹句尾的“了”和“啊”一样都是语气词。
其次是有无“了”字句比较。“验证一个语气词的语气意义,最自然的方法是将一个带语气词的句子和不带这个语气词的相应句子对比,然后根据语气上的差异来确定该语气词的意义。”(储诚志,1994)可以根据被修饰词的感情彩来比较“太X”和“太X了”:
“太X[+贬义]!” 你太窝囊!你太窝囊了!
你和他之间是否有了真感情
“太X[+中性]!” 箱子太重!箱子太重了!
“太X[+褒义]!” 小王太自信!小王太自信了!
(注:这三组例句自拟。)
以上三组句子,语句重音都在“太”字上。前两组都是表达不满类情态,句尾有无“了”语义都相同,只是语气强弱有些差异,似乎第二句的口气比第一句生硬些,因此我们倾向于语气词“了”能够加强“太”字句表示不满的语气。
第三组句子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小王太自信!”和“小王太自信了!”,语感让我们马上判断出二者有差异。前一句一定是贬义语义,后一句是褒贬两可语义。这种语感可以从认知语言学上得到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基于经验、背景知识等。常识经验告诉我们,某种程度适中的性质一旦超过能接受的范围,它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就会转褒为贬了。比如生活经验提醒我们“太便宜的东西质量不好”,所以我们不会说“我要买太便宜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太X[+褒义]”作定语时往往是表现不如意的事情,人们总是用否定句形式来表达。“太X[+褒义]”在其他句法位置上也是如此。比如:
(18)太激动对人的身体不好。
(19)一个人太遵守纪律可能会变得没有个性。
(20)或许就是因为太顺利,所以导致失败。
诸如此类的含“太X[+褒义]”的整个句子的语义总是转褒为贬的,久而久之,即使隐去坏结果的字眼,人们也可以通过推理判断出句子隐含的不如意。卢福波提出,“太”字句尾加不加“了”,对句义都无改变,“‘太’字句句末的‘了’从结构上来说具有定位性,至于显现不显现,只是语用问题”(卢福波,2000)。但是,作者举的例子只是中性词,而没有褒义词的例子。对“太”修饰贬义词和中性词来说,有无“了”确实不改变句义,而对“太”修饰褒义词来说,句尾加不加“了”意思却大为不同。
当“太X[+褒义]!”没有后续句时,后面的结果不明确,提供的信息不足,给人的感觉似乎不能完句。这种“半截话”语义上确实不自足,但在言语交际中却是存在的,从语用角度来看是完句的。它能够在现实语境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所致,是言语策略的表现。说“小王太自信!”的人一定对小王有意见,话中有话。“小王太自信!”的深层语义就
是“小王太自负”,可是礼貌准则使说话人没有使用贬义词,而是通过字面上的褒义词,用一个特殊格式传达自己的反面情绪。对听话人来说,有两种反应,要么是自然地往下追问:“怎么回事啊?”要么是领会说话人的不满情绪,却不愿卷入矛盾中而转移话题。因此,言语行为中出现“太X[+褒义]!”时,听、说双方都明白这种“半截话”是有“潜台词的”。“太X [+褒义]!”给人感觉不能完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运用得比较少,使用场合有限,只出现在对话中,而且使用频率也不高,因为这是一种反话正说格式,可以看作反语、讽刺,人们一般不会经常使用反语进行交际,否则也违反语用的合作原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