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新疆的十大考古
第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1995年)
时代:汉晋
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
发掘单位: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
简介:
尼雅遗址系20世纪初英国学者A·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南面约20公里处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内陆沙漠绿洲型聚落遗址,周围分布着古城、佛教寺院、住居址、畜舍、田地、窑址、道路、果园、官署、墓地等各类遗迹,多数遗迹已被黄沙湮没或风蚀殆尽。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专察队对N2工区住居址、N5佛教寺院以及新发现的95MN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N2住居址位于尼雅遗址中部,由19处居室建筑组成大致呈圜状,排列有序。房屋内有功能各
异的空间单元。清理出土木构件、佉卢文、毛织物、丝绸、铜饰件、料珠等文物。佛寺遗址位于N5聚落遗址所在台地的东部,呈“回”字形,中央方形基坛,四周为回廊。回廊东北隅倾圮的墙体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壁画残片等。95MN1号墓地位于尼雅遗址西北部,共发掘15座墓。墓葬墓穴直接开挖在山丘之上,葬具为胡杨木制成,有三种类型。由于沙漠干燥的环境,保存下来较多华丽的织锦绮绢衣物、毛织衣装和生活用品。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工作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它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及丝绸之路南道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将会有力地推动西域史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为今后西域考古学研究建立一个标尺。
第二、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1997年)
时代:汉代至晋代
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这是一处汉晋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古城、城外佛寺、烽燧、公共墓地以及农田。尉犁营盘发掘清理的132余座汉晋墓,是目前罗布淖尔地区发掘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它的发掘为建立这一地区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材料。营盘墓地主要分布在台地上东、西两侧及台地下方紧靠台地的边缘地带。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竖穴土坑二层台、竖穴偏室三类。其木质葬具细分大致有四、五种,最常见的是胡杨木形棺。死者以单人葬为主,个别为双人葬、三人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向多朝东或东北。随葬品中木质器具最为丰富,说明木器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器,木器制造业在当时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亦出土有大量纺织品。其中最引人注目、资料最丰富的是15号墓,墓中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波斯艺术风格。
与其它墓葬相比,其埋葬位置、葬俗都十分特别,其面具、服饰及棺外狮纹毯异域特明显,墓主人生前一定有着特殊身份地位,初步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来自方从事贸易的富商。营盘汉晋墓地位于丝绸之路交通要冲,出土文物中土著文化因素与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存,表
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三、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2004年)
时代:青铜时代
发掘单位:新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伊弟利斯
简介:
中国十大温泉发现罕见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墓地规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木尸”墓。部分墓葬尸体、服饰、随葬品保存较好,采集30多具古尸标本,出土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遗存的时空关系基本廓清。
小河墓地在上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进行了调查发掘。从2002年底以来,通过跨4个年度的沙漠考古,共计发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贵文物
数以千计。
墓地的外观为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沙山。在不断的自然风积和构筑墓葬时的人工堆沙过程中,沙山越来越高。墓葬区南北两侧各立一排整齐的木栅墙,客观起到减缓风蚀作用。墓地绝大多数墓葬结构一致,一般是先挖沙坑、坑中置胡杨木棺,然后在棺前后栽竖标志死者性别的立木作为墓葬标志物。一墓一棺。
还发现少量特殊的泥壳木棺墓及一座木房式墓葬。
小河墓地上层的100多座墓葬已被破坏,完整保留下来经过科学发掘的墓约是原来整个墓地的一半。墓地上部采集到的高3米左右的木雕人像、数千根的短木楔在发掘墓葬中未见,表明上层被破坏的墓葬和已发掘的墓葬有较大的区别。发掘墓葬分层明确,早晚之间遗迹遗物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现象都表明墓地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上限有可能早于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年代,即公元前二千纪初。
楼兰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表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独特的考古文化。由于良好的埋藏条件,墓地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较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极为丰富的与原始宗教有关的遗
存,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尸、服饰等等,都为国内外史前考古所罕见。它将在更宽的领域对周边其它地区的考古产生影响。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进展。
第四、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2007年)
时代:青铜时代
发掘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局
发掘领队:王建新
简介:
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6—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协助下,对东黑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
东黑沟遗址的考古研究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
一。
2000年开始,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了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200余处,其中大型聚落遗址5处,东黑沟遗址是其中的1处大型聚落遗址。
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有益尝试。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对居址、墓葬、岩画等古代游牧文化聚落的基本遗迹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的全面发掘,基本搞清了该类遗迹的形制和功能。可以认为,该类遗迹是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祭祀活动重要遗存。
东黑沟遗址石围居址的发掘,在我国尚属首次。古代游牧文化的居址长期未被认识,本次发掘基本搞清了居址的性质和功能,为今后该类遗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东黑沟遗址墓葬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的同时共存,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在东天山地区已发现的5处早期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很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匈奴的王庭有关。
东黑沟遗址是在东天山北麓发现的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现存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著名的裴岑碑,于清雍正七年(1725年)在遗址所在的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发现,又称《镇海碑》。
碑文记载:“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记载了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军在这里诛灭匈奴呼延王之事,填补了史书记载之阙。这一历史事实对我们判断东黑沟遗址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专家点评:
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在该领域的有益尝试。
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研究者用考古学的思路,确认了居址、墓葬、岩画、等属于古代游牧文化的基本要素;并试图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进行分析、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第五、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2007年)时代:晋至十六国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于志勇
简介:
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友谊路地下街施工区南端,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500米;较为集中分布在距地表3—10米的戈壁沙砾层中。戈壁沙砾层上部为厚2—3米的晚期洪淤土层;墓葬系在原戈壁沙砾层上下挖而成。
发现的砖室墓,数量较多,规格高,分布密集,表明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墓可能有茔区的区划。发掘的墓葬分为竖穴墓(3座)和砖室墓(7座)。砖室墓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斜坡
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双室穹窿顶砖室墓。穹窿顶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构成;部分墓门上部有照墙,壁面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斗升、承兽、天禄(鹿)、四神、菱格、穿璧纹等建筑雕饰。部分墓室墓砖上残存红、黄彩绘;墓葬为多人多次葬,有砖砌的棺床;残存一些髹漆贴金木棺的漆皮和贴金残片痕迹。墓内多撒有五铢钱,随葬陶罐、灯盏、铁镜、铁镞、骨博具、铜带钩、金箔饰物、五铢钱、剪轮五铢、龟兹小钱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