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汤峪温泉小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汤峪现状温泉产业的发展路径、产品构成、旅游市场及消费水平进行分析,提出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整合现状土地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山水风貌的思路,以多元整合模式、纵向创新模式、横向聚焦模式为提升温泉产业的切入点。
通过研究日本箱根、法国依云、德国巴登巴登等温泉小镇的产业发展特征,在本次规划中提出“温泉+”的产业提升模式,通过温泉深度开发、环境重点提升、多产业辅助联动三大规划策略完善温泉产业构成,确定“温泉度假+酒店会展+生态旅游”的温泉小镇发展模式,围绕核心温泉产业板块打造“温泉疗养-文化展览及山水观光-温泉地产与康体娱乐购物“的圈层功能结构,并提出了汤峪的特小镇营造策略。
关键词:温泉产业 特小镇 蓝田
一、温泉资源型小城镇发展概况
1.温泉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温泉旅游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旅游产品类型,而温泉作为一种特定的旅游资源,其规模大小、品质优劣、特殊的疗养功能等特性决定了温泉旅游目的地的发育情况。在以温泉资源为特的旅游小镇发展中,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通过研究日本箱根、法国依云、德国巴登巴登等温泉小镇的产业发展特征,在本次规划中提出“温泉+”的产业提升模式,通过温泉深度开发、环境重点提升、多产业辅助联动三大规划策略完善温泉产业构成,确定“温泉度假+酒店会展+生态旅游”的温泉小镇发展模式,围绕核心温泉产业板块打造“温泉疗养-文化展览及山水观光-温泉地产与康体娱乐购物“的圈层功能结构,并提出了汤峪的特小镇营造策略。
关键词:温泉产业 特小镇 蓝田
一、温泉资源型小城镇发展概况
1.温泉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温泉旅游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旅游产品类型,而温泉作为一种特定的旅游资源,其规模大小、品质优劣、特殊的疗养功能等特性决定了温泉旅游目的地的发育情况。在以温泉资源为特的旅游小镇发展中,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温泉资源的不可移动性特征
温泉是一种空间位置特定的旅游资源,它的产业发展模式必然要和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温泉具有风景名胜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属性,温泉喷涌而形成的天然泉池构成了温泉资源的核心要素。
(2)交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
中国十大温泉 当下温泉资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市郊旅游、短时长的疗养度假等消费需求。其对周边1.5小时交通圈内的大中城市具有很强的覆盖作用,其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成为了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3)多业态复合的发展需求
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倾向于发展完整的休闲旅游产品。适合与购物、节事活动、观光游览等组成复合性产品,满足多样的消费需求。因此业态构成的合理性也是温泉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应关注温泉产品对多业态复合的功能需求。
2.国内外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国外优秀发展案例
日本箱根温泉小镇在风土塑造、套装游线及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优秀的借鉴之处。箱根距
温泉是一种空间位置特定的旅游资源,它的产业发展模式必然要和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温泉具有风景名胜与娱乐休闲的双重属性,温泉喷涌而形成的天然泉池构成了温泉资源的核心要素。
(2)交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
中国十大温泉 当下温泉资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市郊旅游、短时长的疗养度假等消费需求。其对周边1.5小时交通圈内的大中城市具有很强的覆盖作用,其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成为了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3)多业态复合的发展需求
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倾向于发展完整的休闲旅游产品。适合与购物、节事活动、观光游览等组成复合性产品,满足多样的消费需求。因此业态构成的合理性也是温泉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应关注温泉产品对多业态复合的功能需求。
2.国内外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国外优秀发展案例
日本箱根温泉小镇在风土塑造、套装游线及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优秀的借鉴之处。箱根距
离东京90公里,交通便捷。除了温泉疗养核心产品外,主要通过山湖湿地观光的营造,提升了整体风貌特,并且增加了文化观览、高端购物、节事活动等职能,符合都市圈近郊区旅游度假目标人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了多产业的结合,生态环境的融合,以及完整休闲旅游网的围合,发挥了1+1大于2的产业规模效益。属于结合复合业态建立套装游线的一个典型。
法国依云小镇是将温泉资源深度开发,通过产品设计吸引游客量的成功案例。依云矿泉水即属于依云医疗温泉品牌下的子产品,通过宣传依云温泉资源的世界唯一性,并打造优质的自然风光,吸引疗养和产后恢复等目标人。同时依云还设置了免费取水点,吸引周边城市的居民在周末专门前来接取一周的生活用水,并提出三周疗程产品,大大增加了游客量和停留时间,从而从温泉品质开发、自然风光塑造及温泉产业延伸、会议会展服务等多元开发模式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德国巴登巴登温泉小镇其规模较大,人口约二百万,则倾向于打造复合温泉产业链、会议休闲度假产业及社交娱乐品牌塑造理念,在产业链的构建上形成了温泉疗养、社交娱乐和文化交流的融合。仅温泉疗养就结合了浴场、诊疗美容、养生保健等功能,同时也是很多历史上的政治名人、音乐家、作家都居住过的地方,形成了它的知名度,因此在温泉小镇的建
法国依云小镇是将温泉资源深度开发,通过产品设计吸引游客量的成功案例。依云矿泉水即属于依云医疗温泉品牌下的子产品,通过宣传依云温泉资源的世界唯一性,并打造优质的自然风光,吸引疗养和产后恢复等目标人。同时依云还设置了免费取水点,吸引周边城市的居民在周末专门前来接取一周的生活用水,并提出三周疗程产品,大大增加了游客量和停留时间,从而从温泉品质开发、自然风光塑造及温泉产业延伸、会议会展服务等多元开发模式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德国巴登巴登温泉小镇其规模较大,人口约二百万,则倾向于打造复合温泉产业链、会议休闲度假产业及社交娱乐品牌塑造理念,在产业链的构建上形成了温泉疗养、社交娱乐和文化交流的融合。仅温泉疗养就结合了浴场、诊疗美容、养生保健等功能,同时也是很多历史上的政治名人、音乐家、作家都居住过的地方,形成了它的知名度,因此在温泉小镇的建
设中也应该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
(2)国内温泉旅游发展
通过梳理全国范围内各区域的温泉产业发展情况,国内温泉资源有3500多处,在旅游产业模式构建比较成功的有华北、东南沿海和藏南滇三个区域,其温泉产业在资本运作,业态构成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地方,产业定位相对明确。而西北地区尚未形成规模性的温泉产业,在产业开发模式和消费市场构建上仍有待提升。
表1:国内主要温泉产品发展特征
3.温泉旅游产品发展趋势
业态构成的合理性是产品健康发育的基础。从温泉产业升级历程上看,我国的旅游小镇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干部疗养到沐浴洗澡,再到露天温泉的旅游模式,再到当下的主题式温泉旅游,温泉产业已经从单纯依靠温泉营利转变为非直接营利的理念。这种以温泉疗养为核心,结合其他配套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可以总结为多元整合、纵向创新、横向聚焦三种模式:多元整合即体育休闲、游览、专业诊疗、餐饮等多产业的整合;纵向创新指沐浴形式的多样化,温泉标准制定及主题式场景开发;横向聚焦则专注于创新的主题服
(2)国内温泉旅游发展
通过梳理全国范围内各区域的温泉产业发展情况,国内温泉资源有3500多处,在旅游产业模式构建比较成功的有华北、东南沿海和藏南滇三个区域,其温泉产业在资本运作,业态构成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地方,产业定位相对明确。而西北地区尚未形成规模性的温泉产业,在产业开发模式和消费市场构建上仍有待提升。
表1:国内主要温泉产品发展特征
3.温泉旅游产品发展趋势
业态构成的合理性是产品健康发育的基础。从温泉产业升级历程上看,我国的旅游小镇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干部疗养到沐浴洗澡,再到露天温泉的旅游模式,再到当下的主题式温泉旅游,温泉产业已经从单纯依靠温泉营利转变为非直接营利的理念。这种以温泉疗养为核心,结合其他配套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可以总结为多元整合、纵向创新、横向聚焦三种模式:多元整合即体育休闲、游览、专业诊疗、餐饮等多产业的整合;纵向创新指沐浴形式的多样化,温泉标准制定及主题式场景开发;横向聚焦则专注于创新的主题服
务吸引新的消费,形成多个经济增长点。综合的产品发展策略也有利于优化品牌,提升知名度,同时和当下温泉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二、汤峪温泉特小镇规划模式研究
1.汤峪温泉小镇概况
西安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西安蓝田位于大西安产业发展十大功能板块中的休闲旅游产业板块,是秦岭北麓休闲度假发展区域的重要节点。汤峪镇的温泉资源丰富,在文化旅游与生态休闲产业发展上具有一定基础。
汤峪镇是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小镇之一,也是陕西省仅有的2个温泉产业为主导的小镇。位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由环山线等旅游线路与主城区联通,交通比较便利,符合市郊旅游目的地的区位需求。
汤峪镇的发展优势也较为明显,凭借西安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主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市郊度假型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同时作为关中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是秦岭北麓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发展休闲旅游。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作为蓝田休闲旅游产业板块的一个重要节点,可通过蓝田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借势发展。汤峪镇位于西安灞河以东的西安东线市郊旅游区域,在比较密集的旅游景点中
二、汤峪温泉特小镇规划模式研究
1.汤峪温泉小镇概况
西安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西安蓝田位于大西安产业发展十大功能板块中的休闲旅游产业板块,是秦岭北麓休闲度假发展区域的重要节点。汤峪镇的温泉资源丰富,在文化旅游与生态休闲产业发展上具有一定基础。
汤峪镇是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小镇之一,也是陕西省仅有的2个温泉产业为主导的小镇。位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由环山线等旅游线路与主城区联通,交通比较便利,符合市郊旅游目的地的区位需求。
汤峪镇的发展优势也较为明显,凭借西安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主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市郊度假型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同时作为关中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是秦岭北麓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发展休闲旅游。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作为蓝田休闲旅游产业板块的一个重要节点,可通过蓝田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借势发展。汤峪镇位于西安灞河以东的西安东线市郊旅游区域,在比较密集的旅游景点中
它是唯一一个以小镇为载体的温泉休闲节点。
2.汤峪温泉文化特
经过文献分析,汤峪的温泉资源历史悠久,是蓝田八景之一,可追溯到唐代的大兴汤苑,古代的温泉山水体现了泡汤与游览相结合的旅游特质,一是以露天的天然泉池作为景观和活动的核心,二是在景观上会体现一定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因此我们在规划中也需要着重考虑周边山水风貌和特小镇建设的融合,延续温泉资源的历史文脉。
2.温泉旅游产品发展历程
汤峪温泉品质较好,其温泉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温泉旅游小城镇发展典型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主要有四个重要节点,一是03年成立大兴汤峪温泉开发公司,实现规范化经营,二是08年建成西北最大的露天温泉浴场碧水湾,形成市场化的旅游基础,三是14年进行度假区的品质升级,被评为4A级景区,四是16年入围国家特小镇,通过产业发展的积累实现年接待游客300万,旅游收入3.2亿,奠定了当下的产业基础。基本形成了“泡、览、怀、品、赏、购”六大类型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涵盖了温泉疗养、旅游观光、文化游览、特餐饮、体育休闲以及手工艺特商品六大产业板块。目前的发展模式属于以温泉旅游为核心的一种粗放式多元发展,其各种产品联系度不高,主次关系尚需要进一步明确。
2.汤峪温泉文化特
经过文献分析,汤峪的温泉资源历史悠久,是蓝田八景之一,可追溯到唐代的大兴汤苑,古代的温泉山水体现了泡汤与游览相结合的旅游特质,一是以露天的天然泉池作为景观和活动的核心,二是在景观上会体现一定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因此我们在规划中也需要着重考虑周边山水风貌和特小镇建设的融合,延续温泉资源的历史文脉。
2.温泉旅游产品发展历程
汤峪温泉品质较好,其温泉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温泉旅游小城镇发展典型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主要有四个重要节点,一是03年成立大兴汤峪温泉开发公司,实现规范化经营,二是08年建成西北最大的露天温泉浴场碧水湾,形成市场化的旅游基础,三是14年进行度假区的品质升级,被评为4A级景区,四是16年入围国家特小镇,通过产业发展的积累实现年接待游客300万,旅游收入3.2亿,奠定了当下的产业基础。基本形成了“泡、览、怀、品、赏、购”六大类型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涵盖了温泉疗养、旅游观光、文化游览、特餐饮、体育休闲以及手工艺特商品六大产业板块。目前的发展模式属于以温泉旅游为核心的一种粗放式多元发展,其各种产品联系度不高,主次关系尚需要进一步明确。
3.旅游市场及消费水平分析
通过对汤峪的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数据分析其发展趋势在规模上逐步扩大,特别在2012年以后飞速增长,这也和它的温泉资源承载力充足,市郊旅游市场快速壮大有很大关系。但通过对游客的停留比例进行分析,69.1%的旅客是当天返回,消费在400元以下的占了71%。通过对标同区域的临潼温泉旅游800元以上的平均标准,可以看出目前的温泉旅游产业还是需要进一步把人留住,提升品质,并刺激更多的消费。
4.圈层式产业功能布局探索
汤峪温泉产业发展具有政策扶持、基础良好的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提升品质,同时需要合理布局产业功能,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山水风貌特,进一步强化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探寻温泉产业发展模式与土地空间利用的完美融合,是解决温泉产业小镇的核心问题。
通过国内外温泉产业的分析及经验借鉴,本次规划建议采用 “温泉+”的产业提升模式,推动各产业板块围绕温泉核心资源展开复合多元发展。规划通过温泉深度开发、环境重点提升、多产业辅助联动三大规划策略完善温泉产业构成,确定“温泉度假+酒店会展+生态旅游”的温泉小镇发展模式,围绕核心温泉产业板块打造“温泉疗养-文化展览及山水观光-温泉地
通过对汤峪的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数据分析其发展趋势在规模上逐步扩大,特别在2012年以后飞速增长,这也和它的温泉资源承载力充足,市郊旅游市场快速壮大有很大关系。但通过对游客的停留比例进行分析,69.1%的旅客是当天返回,消费在400元以下的占了71%。通过对标同区域的临潼温泉旅游800元以上的平均标准,可以看出目前的温泉旅游产业还是需要进一步把人留住,提升品质,并刺激更多的消费。
4.圈层式产业功能布局探索
汤峪温泉产业发展具有政策扶持、基础良好的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提升品质,同时需要合理布局产业功能,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山水风貌特,进一步强化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探寻温泉产业发展模式与土地空间利用的完美融合,是解决温泉产业小镇的核心问题。
通过国内外温泉产业的分析及经验借鉴,本次规划建议采用 “温泉+”的产业提升模式,推动各产业板块围绕温泉核心资源展开复合多元发展。规划通过温泉深度开发、环境重点提升、多产业辅助联动三大规划策略完善温泉产业构成,确定“温泉度假+酒店会展+生态旅游”的温泉小镇发展模式,围绕核心温泉产业板块打造“温泉疗养-文化展览及山水观光-温泉地
产与康体娱乐购物“的圈层功能结构,提出了汤峪的特小镇营造策略。
因为温泉属于空间位置特定的资源,围绕其打造的旅游产品必然对空间利用有所要求。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整合现状土地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山水风貌的思路。从而在规划中将定位确定为打造汤峪国家级温泉小镇,也提出了温泉度假、酒店会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功能定位,形成产业特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小镇。
三、研究结论
1.原有传统粗放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汤峪目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历史底蕴、区位条件、核心资源品质和产业发展基础几个方面,但其知名度还有待提升、景区布局和设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旅游产品体系不明确,附加值小,以及建设用地空间限制等问题。因此在规划中需要通过旅游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并解决好区域平衡发展、空间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稀缺产品构建四个方面的问题。
因此要改变粗放式发展的弊病,温泉产业发展应符合购物商业档次升级、社交娱乐板块提升,温泉核心产业深度开发,文化展览游线化体系构建,山水风土文化观光塑造和套装游
因为温泉属于空间位置特定的资源,围绕其打造的旅游产品必然对空间利用有所要求。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整合现状土地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塑造山水风貌的思路。从而在规划中将定位确定为打造汤峪国家级温泉小镇,也提出了温泉度假、酒店会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功能定位,形成产业特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小镇。
三、研究结论
1.原有传统粗放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汤峪目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历史底蕴、区位条件、核心资源品质和产业发展基础几个方面,但其知名度还有待提升、景区布局和设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旅游产品体系不明确,附加值小,以及建设用地空间限制等问题。因此在规划中需要通过旅游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并解决好区域平衡发展、空间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稀缺产品构建四个方面的问题。
因此要改变粗放式发展的弊病,温泉产业发展应符合购物商业档次升级、社交娱乐板块提升,温泉核心产业深度开发,文化展览游线化体系构建,山水风土文化观光塑造和套装游
线板块联动的规划策略。
2.温泉旅游产业应提倡“温泉+”的复合发展模式
温泉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复合的业态构成,并满足六个核心要素,即区位便利,符合市郊旅游距离;风貌要体现当地特、核心资源需要深度开发,配套产业要增加康体、休闲、文化展览、运动、社交娱乐、购物等功能,环境上需要提升风貌品质,还要通过产品设计扩大市场,吸引人流量,增长停留时间。这也是温泉类小镇规划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核心温泉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起来就是通过温泉产业深度开发,环境风貌重点提升和多产业辅助联动来完善温泉产业构成,采用“温泉+”的模式激活市场,配套五个主要功能。
3.圈层式的空间利用布局有利于温泉产业的良性发展
通过分析及规划的探索,结合温泉资源的独特性与空间资源的强联系,空间上需要采用圈层式的布局,根据各个功能与温泉核心产业联系度的不同,组织功能结构和风貌特。
参考文献:
[1]吴丹.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导向型村镇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郑旗,钟家雨,郑焱.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温泉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8):177.
[3]何小芊.中国温泉旅游的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温泉旅游产业应提倡“温泉+”的复合发展模式
温泉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复合的业态构成,并满足六个核心要素,即区位便利,符合市郊旅游距离;风貌要体现当地特、核心资源需要深度开发,配套产业要增加康体、休闲、文化展览、运动、社交娱乐、购物等功能,环境上需要提升风貌品质,还要通过产品设计扩大市场,吸引人流量,增长停留时间。这也是温泉类小镇规划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核心温泉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起来就是通过温泉产业深度开发,环境风貌重点提升和多产业辅助联动来完善温泉产业构成,采用“温泉+”的模式激活市场,配套五个主要功能。
3.圈层式的空间利用布局有利于温泉产业的良性发展
通过分析及规划的探索,结合温泉资源的独特性与空间资源的强联系,空间上需要采用圈层式的布局,根据各个功能与温泉核心产业联系度的不同,组织功能结构和风貌特。
参考文献:
[1]吴丹.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导向型村镇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郑旗,钟家雨,郑焱.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温泉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8):177.
[3]何小芊.中国温泉旅游的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