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
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
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
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到202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200平方公里。
三、精细化管理城市
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城管指挥调度体系,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基础的公共参与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施城市“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扮靓城市容貌。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业安居,更好满足他们融入城市的期盼,不断提高“新市民”归属感和安全感。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不断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69
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推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带权进城、带资进城。提升新城区、功能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发展。加强一批城郊新城建设,推进特小镇繁荣发展和美丽乡村振兴发展,形成“新城拱卫、街镇繁荣、村社美丽”的城乡新格局。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
饮用水品质提升工程。按照“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保障思路,采取“1套市政管网+1套小区管网”模式,在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东湖高新区光谷中心城等区域优先开展高品质饮用水项目试点工作,从原水、水厂、管道输送至用户龙头,保障每个环节水质均达到高品质要求,普惠用户。探索直饮水系统建设。 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工程。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推进建筑弃土、弃料、装修垃圾全周期管理,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超过2万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建筑垃圾集中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维修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改造水、电、气、路、消防、安防等配套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完善提升小区及周边公共卫生、养老、托育、停车场、充电桩、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5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16个。停车场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和配建停车泊位,同步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弥补中心城区基本停车泊位刚需。重点推进停车矛盾突出的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区域周边公共停车场库,以及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新城、景区等周边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加快停车场库信息化建设,配套完善停车场库新能源充电设施。“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海绵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发展,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建区域等建设,以黄孝河-机场河汇水区、汤逊湖汇水区、沙湖汇水区等为重点,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完善干线、支线、缆线综合管廊等级体系,优化综合管廊系统区域完整性。推动长江新区(新区大道、谌家矶大道)、杨泗港快速通道青菱段、江南中心绿道武九铁路北环线、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黄孝河、东湖新城(三期)、高新二路、军山大道、半岛一路等综合管廊项目建设。 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推行精致环卫,提升环卫作业标准,实现全时全域街净巷洁。规范美化道路附属设施,持续开展查处违法建设集中攻坚行动,提升户外广告品质,完善长江灯光秀,展示“最美天际线”。强化桥梁、燃气安全监管,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
推进区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各区发展基础和区情特,合理确定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发展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开发区、功能区引领发展
坚持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和重点功能区作为改革排头兵、开放试验田和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生产力项目落户,支持其对区位相邻相近、产业关联同质的产业园区进行空间整合、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开发区、功能区发展重点
开发区、功能区发展重点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消费经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造东湖科学城创新极核,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承载区。建设“三个光谷”升级版,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长江中游“两山理念”的样板区,初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世界光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提升智能家居、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绿建筑等特产业,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产业创新示范区、绿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车谷”。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以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数字产业为核心,以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大健康为基础,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临空产业、现代农业等为支撑的“1+3+N”产业体系,争创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做武汉产城融合样板区,高标准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网谷”。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坚持“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最美景区”总体定位,全力推进生态系统化修复、文旅深度化融合、景区数字化赋能、景村一体化发展,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和世界级城中湖典范。武汉新港。立足中游、服务流域、辐射全球,承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功能,发挥大循环双循环核心枢纽作用,打造陆海新通道,实施智慧新基建,发展港航新产业,建成集装箱规模500万标箱、航运要素高度集聚、贸易金融功能完善、航运服务国际一流的武汉中部国际枢纽港。长江新区。大力发展绿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构建总部经济集聚区、科创教育集聚区、未来产业集聚区、武汉“双循环”枢纽的重要节点,全力打造武汉市域经济新增长极、湖北省域发展新引擎、长江经济带绿发展排头兵。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