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一
26、(1)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分封对象主要是本族的王孙公子和姻亲功臣。作用:推动了其他民族的社会变革;加强了有效的统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了郡县制度;地方的郡守和县令皆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样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3)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地位;推行“附益之法”,使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27、(1)地位: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号称“天府之国”。
(2)原因:关中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关中地区土地肥沃;郑国渠的兴修;关中地区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推动了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3)影响: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秦汉乃至后世在此长期定都奠定了基础;为关中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创造了条件。
28、(1)不同:汉初采取“和亲”式的消极防御,而汉武帝时实行军事上的积极进攻。
原因:汉初国力衰微,无力对抗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具备了军事打击的条件。
(2)管辖:在河西走廊一带设郡;修筑长城;派兵戍守;移民屯田。
(3)丝绸之路开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原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等远传西域;西域的马匹、葡萄及其他农作物也传入到了中原地区;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印度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国的造纸术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再传到欧洲的。
29、(1)核心内容是“仁”,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与人际关系。政治思想:要使天下,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
(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
的统一。影响: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3)会让全球掀起新一轮学习儒家学说的高潮。(或者“对进一步传播孔子思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或者“有利于儒家思想为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等等)。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二
26、(1)主要原因: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少数民族大批南下,迫使北方汉民族向南迁移;南方逐渐成为政治中心,带动了人口的南迁。
(2)经济状况: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主要表现:农业方面,江南农业的开发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闽江流域和岭南,三吴地区最发达;手工业方面,吴国的缫丝业、蜀锦,南方的青瓷及建筑业、扬州的造纸业都很著名;南方的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
27、(1)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措施:唐代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
(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主要原因:发展的差异,经济文化不平衡的多民族、多地区统一于一个国家内。
实践:在边疆地区实行开明的,册封其首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等管理机构;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
28、(1)特点:“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交易有时间限制。
(2)原因: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与隋末战乱。
(3)简评:坊市制是中古社会队城市生活进行组织管理的一种基本制度;统治阶级试图从时间和空间上严密控制城市社会生活,是集权统治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在某些历史阶段坊市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29、(1)主要背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的兴盛;佛经翻译中的诸多困难;许多中国僧人到西方取经的推动;唐代佛教学派的分歧。
(2)佛教文化队魏晋隋唐书法、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积极学习,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加工、改造外来文化。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三
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26、(1)信息: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铁马鞍制作精巧,说明冶铁业和手工业发达;绘画艺术达到了一定较高的水平。
(2)具体措施:实行南北面双轨官制。 评价:这种承认汉法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有利于民族融合。
(3)原因:沿用汉人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保护了先进的生产力;辽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燕云地区有较好的农业基础。
意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以后燕云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重心奠定了基础。
27、(1)现象: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影响:造成光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加剧了阶级矛盾。
(2)材料二现象:北宋中期兵员剧增、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材料三现象:北宋中期农民负担日益沉重。
(3)处境及根源:北宋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
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关系:因果关系,北宋面临的社会危机是导致这两次改革运动的原因,改革是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8、(1)主要问题:理学产生的条件。关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关系:“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
的。
情感:誉美。
(3)评价:朱熹博学多识,学风严谨;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其治学态度与学说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29、(1)不同:辛弃疾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共同: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2)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原因: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被动挨打,割地求和,山河破碎。
(3)原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阶层的加入;民族文化和交流与融合;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四
26、(1)现象:康熙、乾隆时人口激增。原因:康乾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摊丁入亩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
(2)问题: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尖锐;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
(3)认识:人口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度增长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政策。
27、(1)危害:土司制度下,土司统治专制残暴;土司各霸一方,分裂割据;土司间争斗不断,影响了地方的。
(2)策略:剿抚并用,以安抚为主,对顽抗到底者坚决剿灭。
(3)主要意义:统一了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当地陋规旧俗;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
28、(1)获取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
(2)情况:清朝前期江南市镇发展迅速,数量剧增。
原因:清朝前期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推动了市镇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商业经济繁荣,推动了市镇的增多。
(3)社会现象:吴越地区恃富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影响:此风气,一方面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致富后沉陷于享乐消费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工商业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29、(1)态度:好学不倦,不读死书,注重实地考察。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态度:批评反对。理由:一条鞭法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对当时好处不大,对后世有害。
(3)共同特点:实事求是、进步的反封建思想。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五
26、(1)思想主张: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
(2)新发展:提出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大农业思想。
(3)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
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27、(1)战国。 不同:“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共同特点: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代,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设立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证权。从而使宰相有职无权,成为“闲职”。
(3)主要原因: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28、(1)背景:张謇通西域,打通了汉语西域的联系;汉政府在西域的驻军屯戍为设立西域都护提供了军事保证。
(2)措施: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采取藩汉分治的管理制度。
(3)管理:平定叛乱,先后打击和粉碎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机构,设立了
伊犁将军;设立哨卡,巡查边界;移民屯田,开发新疆。
意义:巩固了边疆,加强了边防;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新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和谐团结,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9、(1)儒家。 仁、崇尚道德、和谐、忧患意识、胸怀天下,奋发进取,力行意识、务实倾向和自强的净胜、知行合一等。
(2)儒学与日本传统思想结合,对明治维新和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起了思想推动作用。
(3)积极接受和大力宣传西方理性主义,反对儒家学说,要求“脱亚入欧”,使经济现代化。
(4)文明的多元互补、和谐共存,有利于世界和平、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文明为纽带可以推动外交事业。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 卷六
26、(1)现象: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被破坏,中国进一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3)积极角度:战争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27、(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