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学的发展史
男科学的发展史
男科学是研究男性生殖系统结构、功能、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学科。医学史料中很早就有男科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即有“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并明确提出“两精相合,构成胎孕”。宋代岳甫嘉的<;男科全编》(公元960 1270),惜已失传。清代傅青主的《男科》一书,也因其内容甚简而未能流传。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哲学家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对男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了描述。长期以来“唯精学说”和“唯卵学说”一直是生殖医学研究中争论的基本问题。直到1677年荷兰学者Leeuwenhoek利用刚刚发明不久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男性生殖细胞——精子,这一报道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使男性生殖研究发生了一次从宏观到微观的历史性飞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此后,法、英、德、比等国的生物学家相继开展了对精子的发生及受精过程的研究,然而在300年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精子的认识并没有突破性进展。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斯瓦姆默丹推测:生殖细胞内含有由微型化器官构成的成体缩影,发育过程只不过是其逐渐长大而已。1695年,另一位荷兰学者哈茨奥克根据这一推测而画出了“精子里的小人”,至今还能在一些中外遗传学教科书中查阅到。这种“预成论”一直盛行到18世纪。后来,人们在光学理论的支持下,
声称观察到的结构的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了显微镜的分辨力,认为“精子里的小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同时,它与胚胎学的观察也完全不符:胚胎发育并不是结构已经完整的各个微型化器官的逐渐长大,而是成体结构逐渐发生、发育、发展的过程。18世纪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用实验证明鸡卵内没有“预成的鸡的缩影”。
1775年Spallanzani利用狗进行了人工授精的研究,首次证实了精子使卵子受精,证实生殖生理“精卵结合学说”,这是男性学的雏形,也是人工受精的先驱,是生殖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Berthold当时在一个动物园做管理员,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当把公鸡去势后,鸡冠会变得萎缩,雄性特征也会逐渐消失,并且丧失交配的兴趣。他还发现,如果给公鸡服用一种粗制的睾丸提取物(或者重新植入睾丸),去势公鸡的这些改变会得到逆转。于是发现公鸡的鸡冠是一个依赖于雄激素的器官。1849年,Ar-nold A. Berthold(1803 - 1861)首次提出精子是由睾丸产生的,Berthold还发现切除睾丸后的动物雄性特征消失。Berthold也首
先揭示了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德国解剖学家Franz von Leydig教授(1821-1908)发现睾丸曲细精管之间的间隙内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分泌雄激素,根据这些细胞所在的位置,称其为“间质细胞”,后人也称为Leydig细胞。这对研究睾丸的内分泌功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0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生殖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殖生理的研究日趋深入。Regaud等明确地提出了精子生成周期的概念。1920年Smith阐明了脑垂体分泌激素调节和控制睾丸的发生、发育及生理功能。
1930年Greep首次提出了睾丸受两种促性腺激素即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调节、控制的学说;1930年,Aschheim和Zondek提出垂体内可能存在两种促性腺激素,即脑垂体产生的FSH促使睾丸产生精子;LH促使睾丸产生雄激素,以维持男子的性功能、生殖功能和第二性征。
1935年,Ernst Laquer等成功地从牛睾丸中直接分离出一种新的物质——纯的结晶型雄性激素,命名为睾酮( testosterone),并弄清了它的结构式。低促性腺型性腺功能低下
(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是由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分泌障碍,使脑垂体分泌的FSH和LH的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睾丸发育不良,生精功能和雄激素分泌功能均出现障碍,同时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的表现。通过雄激素补充可有效改善第二性征的发育。
20世纪50年代,人们逐渐将动物实验应用于临床,睾丸活检术开始成功用于人睾丸功能失调的检查。Nelson发表了对男性不育患者睾丸和输精管的病理研究结果,并按其镜下特征加以分类。Rosen Runge
等观察了生殖过程的动力学因素,进而产生了评估人精子生成的精确技术。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FSH的受体位于睾丸支持细胞上,而LH的受体存在于睾丸间质细胞内,确定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细胞的位置,并发现了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机制。
“男科学”( Andrology) -词源于希腊文“雄性”(andros)和“科学”(logy)两词的合称,意思是研究男性的科学。1951年德国妇科教授Harald Siebker首先使用了这个名词。1969年西班牙的Puigvert和Poment医师以及阿根廷的Maneini医师共同创立了国际男科学协会。同年联邦德国创刊了世界上第一种男科学专业杂志《Andrologie》。联邦德国Carl Schirren教授编写出版了第一部男科学专著《实用男科学》。各国的男科学专业委员会、男科学专业研究所和实验室随后纷纷成立,男科学的专业研究队伍逐渐形成,以往分散于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和皮肤科的有关男性疾病的诊断和都统一到男科学的临床医学范畴。1981年国际男科学学会(ISA)正式成立,以后定期召开国际规模的男科学会议。男科学由于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基础,并有鲜明的学科特殊性,同时亦有科学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促使男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男科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生育工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1958年吴阶平院士在计划生育研究工作中采用输精管精囊内注入醋酸苯汞杀灭残存的精子迅速达到绝育效果,为我国男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中国历史学家
础。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男性口服节育药物棉酚,揭开了我国男科学发展的序幕。1980年9月我国男科学专家参加了国际男科学协会在新加坡举办的讲习班。1981年8月由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和举办了“全国首届男科学讲习班”,促进了男科学在全国的发展。1983年起我国陆续出版了《男性计划生育——节育与不育》《男性学基础》《实用男性学》《实用简明男性学》《中医男科学》《男性学》《男性不育》《生殖医学》等男科学专著。1986年《男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19 98年更名为《中国男科学杂志》)。198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成立男科学学组。1991年泌尿外科学会也成立了男科学学组,1995年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为今后男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有多家医院主攻男性生殖器官疾病,其中武汉,北京的较多,比如现代泌尿外科医院等等,有意向的朋友可以到医院内和医生咨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