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主要名词:
1、《尚书》
《书》,汉以后称为《尚书》或《书经》,是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典”是重要的史事记录;“诰”是君对巨的训诫,“谟’是臣对君的谋画,“誓”是王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古文二十五篇,是伪书。今文二十八篇,大部分为周史官搜集整理的文献和当时的—些记录。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
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3、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出自《礼记.经解》里的“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这是说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属辞,指遣词造句,辍辑文辞。比事,指排比史事。
4、《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历史。19万字,篇幅是《春秋》的10倍。《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史书。
5、《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75篇,共10万余字。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同时雏形性质的作品。
二、思考题:
1、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
编撰特点:1、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记载史事。2、“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春秋》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遵周礼。孔子修《春秋》阐述“王道”,维护周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孔子要通过《春秋》来伸张“王道”以及来斥责“邪说暴行”。《春秋》重人事,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春秋》的重人事,主要认真记载了政治上的得失成败。
中国历史学家评价:1、《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自孔子《春秋》以后,效法者甚多。比如《左氏春秋》、《竹书纪年》、《楚汉春秋》等都是效法《春秋》的编年体。还有就是以纪传体正史而论,也是受《春秋》编年体的启发,改造而成,这也说明《春秋》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
3、《春秋》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因此,只读《春秋》,而不读其他解释《春秋》的书传,很难理解其经文的意义。
4、《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2、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国语》的编撰特点:
(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
(3)重视的记载。
(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
《左传》、《国语》的思想倾向:
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左传》和《国语》不像《尚书》、《诗经》那样笼罩“天命”和“上帝”的神秘气氛,发展了《春秋》重人事的进步思想,但并不像《春秋》拘守周礼,而是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动的认识。
第二章
一、主要名词:
1、《史记》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2、《七略》
《七略》由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汇编为《别录》。公元前6年刘向死。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它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3、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4、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5、《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6、《汉纪》
《汉纪》由荀悦所著,时间起于汉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荀悦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汉献帝了解《汉书》。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
《汉纪》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二、思考题:
1、《史记》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1)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
(2)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
(3)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
(4)文彩焕然,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2、如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与人间治乱兴衰之间的关系。
“究天人之际”的实质:对到底是天命、天意对历史变化和社会生活起支配作用还是人的力量起支配作用的问题做出回答。
(2)“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司马迁以贯通的、变化的观点考察全部历史直至他所生活的时代,根据历史变化提出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提出“承敝通变”、“见盛观衰”的历史变化法则。“通古今之变”包含着他对历史发展的丰富的辩证观点,跟“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说直接对立。
(3)“成一家之言”的表现:文化观上: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相对立,采取兼容百家学术的态度。政治观上:敢于揭露封建统治的弊政,反映出平民阶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社会观上:重视生产活动,主张发展工商业,肯定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追求的合理性。
3、班固《汉书》有哪些学术成就?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突出表现在汉书里的“十志”和“八书”。
(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汉书》坚持了求实的原则,严肃处理史料,不轻信世俗传闻,并有意识地用史实纠正一些讹传,恢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4、简述班固的史学思想。
班固是封建时代正统的史学家。《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封建意识。
(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宣扬“君权神授”。如:《汉书·高帝纪》:“赞曰:……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2)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如:把《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反映了班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封建正统观。
第三章
一、主要名词:
1、《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华阳国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史书。
2、《魏书》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记述从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共165年事迹。《魏书》共130卷,计帝纪12篇,列传92篇,志10篇。《魏书》本纪十二篇,记载了从拓跋珪建魏到东魏灭亡12个皇帝事。视东魏为正统,而关于西魏的历史基本上是空白。《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朝史。
3、史馆制度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复命大臣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为实现这次修史计划,唐太宗对修史机构做了重大的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并移“史馆于禁中”,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成为定制。自此,史馆制度正式确立。此后,历代修史机构大致沿袭此制。唐代一下修史工作绵延不断,史馆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