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及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空间形态;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文化;封闭空间;榫卯结构
1.前言
中国古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发展,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及建筑体的组合变化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美轮美奂的建筑空间艺术,演化出中国建筑丰富的空间内涵, 造就了动静统一、内外交流、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组布局”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所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而不能割裂成单个的个体空间而导致片面的理解。
2.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伴随着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发展而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大体上都是由门、堂、廊及其延伸的“灰空间”所构成所有的建筑平面上,都可以归纳为门、堂、廊3个组成部分,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各种空间、院落。从皇家宫殿到民间住宅以及园林、庙宇莫不如此。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到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性。西周代表性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已是一个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二进院落组成。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联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落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自周以后,门堂分立基本上成为建筑的一种标准形式,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 门堂之制。有堂必立门,门与堂之间,堂与堂之间以院落或门、廊相连。门的形式从只是简单的功能入口发展到表现思想、文化等精神意义的复杂空间形式,种类、形式多至不可胜数。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决不可忽视中国古建筑中“门”的艺术,“门”空间是建筑整体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堂”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可一可,由门、廊相连。堂的空间型制、大小、陈设、布局直接反映整体建筑的内在气质。“廊”在整个建筑中起重要的联系作
用,也是中国古建筑得以灵活布局的重要手段。按李允鉌《华夏意匠》更是以为 “廊”指的是辅助建筑,所谓“堂下周屋” ,包括东西两侧的“厢房”。有时,它们不以“屋”的形式出现,只作为闭空间的“围墙”,或者构成内部交通开敞的“连廊”或“游廊”。这样,“廊”因其封闭、开敞或半开敞而演变成墙、屋、过道等不同的形式,涵盖了更多的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门、堂、廊及其延伸的“灰空间”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它们共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建筑空间形态,传达着艺术以至民族的文化精神。
3.适宜的空间尺度
在西方建筑历史上,我们经常可见尺度异常高大的建筑,如古罗马的万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大教堂,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它们大多是起源于神权统治下的产物。这些建筑通过非常人的尺度、体量来衬托人的渺小;以视觉上客观存在的形体高大宣扬上帝的权威, 表达神权的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个人治与礼制的国家,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皇权之上的情况。建筑设计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很少出现尺度特别夸张的现象。建筑服务于皇权, 通过
宗法礼制的约束规定各种不同的建筑等级、尺度大小,各个级别之间不得僭越。这样从体制上根本保证了皇权永远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无需一味追求尺度体量这些表象的东西。皇家建筑在尺度体量上不失宏伟壮丽,却又从精神深处体现皇家威严。究其本质和其他建筑一样依然为人服务,考虑使用者的一切功能需要,除了表现权力外还包括日常的吃穿用等。如果皇家建筑过于奢华甚至还会遭到激烈的批评。殿堂按其中供奉的神像的大小设计建筑的高度,其他建筑依旧以人为尺度设计,充分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思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外来的佛教建筑形式来到中国以后都逐渐被了,因为形式不是最重要的,精神才是至高无上的。楼台等朝高空发展的建筑虽然很高大,多半也有着登高望远的实用功能,把人的活动从平面上一层层的抬高,也都是以人为尺度来设计的。这与西方古建筑中所展现的“高”从本质上截然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人本思想、实用思想、反对浪费讲究节约精神的作用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形成了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的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它不仅表现在如上所分析的几种建筑形式中,在其他的建筑中亦有所表现,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更是如此。
4.蕴涵科学与理性的有机空间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的方面都蕴涵着科学理性的光芒。中国古建筑空间构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序和有机。伊东忠太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曾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配置形式专门做了一番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主要的古建筑“大都以同样方针配置之”。四柱所形成的“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的单元基础,一而再,再而三, 从平面与竖向重复演进。
中国古建筑按以下图解模式构成:间—→单座建筑—→院落连接—→庭院单元—→组。单体建筑平面的大小由开间的数量和间的架数决定。开间不同,房屋等级不同,取阳数分成一、三、五、七、九开间等不同级别。十分隆重的用九开间,也有十一开间的特例(如北京清朝故宫太和殿)。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基本固定,但却有其广泛的适应性,可用作各种不同的用途。但单体的建筑并不足以构成功能完整的使用空间。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上也具有极大的合理性。梁柱承重的结构体系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框架结构体系,素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榫卯结构与木材本身的柔性特点一起使得中国古建筑在抗震方面具备极大的潜力。而且榫卯结构便于拆卸替换,十分便于修缮、搬迁。历史上也出现过宫殿、庙宇拆迁异地重建的例子。中国古建筑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上也体现出科
学理性的精神,比如,反宇向阳的优美屋面不光是形式上的美观,而且既能保证采光又能起到让雨水成抛物线迅速排流保护墙基的功用。学习古人建筑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对今天的我们必有启迪的作用。
5.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门、堂、廊及其“延伸”空间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传达着艺术以至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形成了以人为尺度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思考的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的人本思想、实用思想,反对浪费讲究节约的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从建造、施工一直到使用的过程中蕴涵着科学理性的光芒; 文字图解的意境空间表达出一个具有高度审美情趣,蕴涵强烈审美意境的空间环境。
本文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特点,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寻其内在的一些优秀品质与气质,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毛兵 薛晓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