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魔鬼的诞生路西法效应
【转】魔鬼的诞生路西法效应
【转】魔鬼的诞生:路西法效应
00
偶然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文中通过引用几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来论述人们的恶性从何而来。
以前在新东方的一位同事有个有意思的爱好:喜欢看网络新闻后的评
论帖子。按他的说法,评论帖子甚至要比新闻还要精彩。
如果看过评论帖子,一般都会认同,网络上对骂、脏话、恶毒的语言
简直穷尽了语言的极限。看过关于网络帖子的最精彩评论是:“如果你看过关
于国家话题的评论帖子,你会惊讶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网络上的话语早已渗入并转化成现实生活的行为,刚刚看到视频网站
上李宇春在演唱会现场被全场大骂,竖中指,助理们打着雨伞站在李宇春的周
围好让她不受攻击、能够唱完两首歌离场。
究竟现实是网络的翻版?还是网络是现实的再现?
或许关于帖子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人们,会在虚拟的空间中发出如此残暴的话语呢?是不是我们心底早已埋藏着恶
的因子,只不过因为对规训的遵从和对惩罚的恐惧而被控制,而因网络空间的
匿名性而产生免责的承诺,让我们释放出心中的魔鬼?
这个问题的实质与心理学家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TED上题为“路西法效应”(Lucifer effect)的演讲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致性:“是什
么因素使好人变坏?
津巴多在心理学界是大神级的人物,所有的普通心理学教材都会出现
的名字,曾经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让津巴多名满天下的是著名的“斯坦福
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60
分钟》对该实验进行了详细报道,有一支乐队的名字就干脆叫做“斯坦福监狱
实验”。连雅思考试也曾经以一篇介绍该实验的文章作为阅读考试的题材。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这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
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一共有7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申请参与这个为期两周的实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莱大学参加夏
季课程的学生。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
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津巴多本人则担任监狱长的角。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
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
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
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
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
能被侵犯。
一切如此真实,为的是让双方可以真正进入预置的角。津巴多的模
拟监狱应该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是通
路西弗
过心理测试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
毕竟这只是一场戏,一场为期两周的Cosplay。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
进入角。无聊的时光如何打发?于是这耳濡目染于当时美国反越战学潮的
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
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守”学得好快,如果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守的狱警常用的策略。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该名编号为8612的囚犯是第一天率领囚犯反抗和挑战看守权利的领导者,因此在看守们的反击中受到了
“特别的照顾”。当一系列的惩罚加诸于身后,8612已经察觉这不是一场模拟的实验、一个虚拟的监狱,而是一个“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心理学家设置的真正监狱”。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他考虑的已经不是8612的精神状态,而是如果8612退出,会引起更多人退出,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于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让看守不再折磨他,给他好的待遇,同时他提出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提供监狱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实验当中。当8612回到监狱中,其他的囚犯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无法退出,实验负责人员不会让他们退出实验。希望就此幻灭。
津巴多事后回忆他当时的判断,他觉得8612是心理上过于软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毕竟实验只进行了大概一天的时间,怎么可能会那么快就要求退出实验呢?实验还有13天的时间啊!
作为实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结果也被监狱长的角所逐渐控制被影响他的判断。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局外人的出现,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中“挽救”了出来。
而就在8612提出退出的当晚(36小时),当津巴多的研究生Craig Haney作为实验负责人之一轮值夜班时,发现8612“精神已经崩溃,强烈要求
退出”,8612无法承受“看守们持续不断地骚扰,仅仅是因为他在第一天领导
了囚犯对看守的对抗。”在同意8612离开监狱进行短暂的休息后,Craig Haney要做出一个外人看来很容易,但当时他感觉极度困难的决定:是同意
8612离开还是拒绝他的要求?津巴多是他的导师和“老板”,午夜时分,不能
够骚扰他的休息。同意?毕竟我只是个二年级的研究生,这个实验花费了大量
的心血和资金进行筹备,让8612轻易退出便意味着实验设计受到影响,无疑结果的准确性也成疑问。但当前这个年轻人的状态是他们在设计实验时无法想像的,不放的话行吗?
经过一番挣扎后,Craig Haney还是决定同意8612退出实验。
津巴多和他的同事第二天早上回到了实验室,质疑为什么Craig Haney同意让8612退出实验。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津巴多认可了Haney的决定。同时,在后备名单中,他们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8612的空缺。
而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了,不是一次愉快的暑假
回忆,不是一次舒服的打工经验,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
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
任何的相似性了。”
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注视着这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让部分尽管心理感觉
不对、但迫于角与承诺所赋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从来没有
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以致试验结束之后,当“看守”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讨论时,敌对的情绪
让讨论变成了凶恶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
查时,他们呈现均是怀疑的情绪,在他们看来,这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
就是铁笼的制造者;它让本应客观的心理学家失去了判断。
试验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监狱情况渐进式的恶化启动了所有参与者的
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安排的进行。连接替8612进入试验的代号为416的候补学生最初的“这是个疯人院”的印象也已经
被“这理应是个疯人院”的看法所代替,尽管他最初的时候以绝食进行反抗,
但经历了黑房幽禁、狱友在看守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历后,本应最是正常
的他换来的是彻底的孤立,他的绝食对抗让看守和囚犯们从某种意义上站到了
一起。
囚犯们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守们的各种要求。也有些囚犯以
“疯狂的表演”模仿8612,希望以此换取退出试验的机会:在试验的第三、第
四和第五天,各有一名囚犯被同意退出了试验。第五名囚犯在退出的请求被拒
绝后,全身出现皮疹的症状,最终退出了试验。
试验过程中,囚犯们实际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只持续了六天
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在接触了所有的囚犯后,他观察到这场模拟试验在这批学生囚犯身上造成
的反应与首次坐牢的人非常相似;20多名心理系的学生从视频监视器和窗户中
观察试验;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在探监的时间和囚犯接触,而其中一位母亲
在探访之后寻访了一位神父,在神父到了一位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如何让她的
孩子脱离“斯坦福监狱”,这名律师在试验的最后一天与所有的囚犯进行了访谈。
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家津巴多,
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
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之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扮演着各自的角。
直到试验的第六天,一名年轻的女士的到访。
当Christina Maslach接到津巴多的邀请参与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研究
项目时,心里为之一动。刚刚获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她另一重身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