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共五篇)
浅谈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共五篇)
第一篇:浅谈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浅谈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要:音乐对人体产生着极其奇特的作用,十分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该文根据医学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阐述了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哪些促进作用,音乐功能的科学根据何在?同时就如何应用音乐疗法造福人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关键词:音乐
促进人体
身心健康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音乐活动有助于健康。早在古代,人类就把音乐当成一种疾病的方法和手段,3万年前的原始人,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踊来疾病;至今的非洲、南美及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里,巫师乐舞仍是治病的主要手段。中国的文明史中,也早有用音乐进行
的思想,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在儒家经典《乐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乐至而无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天下皆宁。”大诗人白居易在《好听琴》一诗中写道:“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也是说清畅恬和的音乐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以保养心性。
那么,音乐为什么能某些疾病、增进人们的健康呢?因为它能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举止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通过人体 1 的共振、共鸣、协调、感染、感化等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健康。
科学家研究证实,情绪好和情绪坏会产生不同的生化过程。心情愉快,血液中便会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忧郁便会产生对神经组织和心血管组织具有副作用的另一种物质,这便是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的缘故。音乐可引起大脑皮层新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内各神经中枢合理运转,促进身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调节血液流量和兴奋神经细胞,使脉搏、呼吸、血压,以及消化液的分泌和新陈代谢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所以,把音乐用于临床,国外医学史上已屡见不鲜。英国剑桥大学口腔科医生曾用“音乐麻醉”成功地为200例病人拔了牙;澳大利亚政府让一些“音乐理疗学家”用音乐
来耳聋、瘫痪、智力发育不良和有口吃毛病的儿童,取得可喜的成果;瑞典医学研究工作者证明,对老人播放旋律优美的歌曲,能够推迟大脑衰老,唤回失去的记忆。
音乐还可促进婴幼儿的脑细胞发育。美国有人曾对婴幼儿播放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乐曲,并由促进婴儿教育学会进行观察对比,证明听音乐的婴幼儿心理紧张减少,体重增长加快。国内外一些实验证明,多听音乐可以发展右脑的记忆功能,可以把某些已经遗忘的经验与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有利于左、右脑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发展。一些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背景下,学生的记快力会提高,记忆单词的数量会增加。
音乐可以铸造人格,对人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听高尚的音乐,会使人的品质高尚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音乐,会使人的意志坚定起来;多听清新优美的音乐,会使人的行为美善起来。当然黄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会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绪低落。所以,有选择地欣赏一些健康、乐观、向上、优美的音乐,既可受到良好的品质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能铸造健康的人格,获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总之,音乐在调节人的感情、培养理想人格、保障心理健康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孔
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是培养良好性格的必要途径。俄国著名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说:“亲切的歌曲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和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我国音乐家洗星海也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是陶冶情操的熔炉。”这些名言对我们有极深刻的启发,也生动地诠释了音乐的保健作用。
音乐功能的科学根据何在?现代神经生理学家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音乐对神经结构,特别是大脑皮层,有直接影响。不同的乐曲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乐曲的旋律、速度、音调不同,不仅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而且通过神经系统,可分别对心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肌体运动等产生调节作用,使人镇静、轻 3 松愉快、活跃兴奋,从而调节情绪,稳定内环境,达到镇痛、降压、催眠等效果。
体育的功能包括
怎样利用音乐进行呢?一种是感受性的音乐疗法,即让患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音等来调节心情与内脏肌体,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镇静、兴奋、止痛、调整心律、降低血压、调节血流量、促进消化功能等作用。
一种是参与性音乐疗法,即让患者直接参与吹、拉、弹、唱等音乐活动,帮助患者调节情绪,
提高自信,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吹、拉、弹、唱等音乐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和精神享受,能使人精神振奋,胸怀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吹、拉、弹、唱还可以锻炼调节呼吸,特别是吹奏乐器和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带动了横隔肌的上下频繁运动,强化并改善了心脏和肺部的功能,引起兴奋以调节大脑神经,使人的整体机能活力增强,对人体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音乐和药物、手术、针灸、按摩、体疗等一样,也是一种医治疾病,提高疗效的有效方法之一,音乐师根据不同的疾病及心理障碍,可以开出不同的音乐菜单。
一、镇静安神
在日本的一个火车站,每逢列车进站,因为上下车的人太多,秩序总会有些混乱,车站工作人员发现把播音室摇滚乐改为平和舒缓的古典音乐,人们就会感受到一种回家的释然,脚步不由得放慢下来,从而不见神匆匆、慌忙拥挤的现象。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 率和呼吸,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弛和催眠的作用。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爱之梦》、中国的传统音乐《二泉映月》、《梅花三
弄》等等,皆可使大脑得到休息,帮助人们解除疲劳,改善失眠状况。
二、镇定止痛
由于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同时音乐还可以导致血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增加,脑啡呔能抑制痛疼,所以音乐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据大量的实验和临床报道,在动手术前让病人听《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唐乔万尼小夜曲》、《天鹅之歌小夜曲》、《c大调弦乐小夜曲》等这类音乐,可以消除紧张感,减少恐惧不安的情绪;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音乐可以使麻醉药的计量减少一半;在手术后的恢复期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不用镇痛药,从而减少麻醉药或镇痛药的有害副作用。音乐的镇痛作用也被用来减少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降低血压
音乐能消除紧张和烦恼,因而对心血管系统发生良好的反射作用,促使血管舒张,紧张度降低,从而改善心脑供血状况,并使血压下降。据实验,听一曲节奏徐缓、旋律优雅的抒情音乐,如《平湖秋月》、《姑苏行》、《江南好》等,可让血压降低10-20mmHg。
四、获得自信
缺乏自信的人经常聆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瓦格纳 的《汤豪塞序曲》、李斯特交响诗《人生序曲》,能从音乐中获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增强自信、回自我。
五、产生愉悦
当一个人感到闷闷不乐,不妨听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亨德尔的《皇家烟火音乐》、门德尔松的《a小调第三交响曲》,那轻松畅快的旋律,会顿时挥去你心头的压抑感觉。
六、解除疲劳
人在疲乏困倦、提不起精神的时候,需要安静祥和并且包含欢快激情的音乐帮助进行良好的休憩,如,维瓦尔第《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大海,交响素描三幅》、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会使人重新获得昂扬的斗志和充沛的激情。
七、调节情绪
音乐调节情绪的具体实施,可采用“同质”的原理。即在情绪波动时,要根据当时的情绪状态选择音乐,如遇到不幸生活事件产生强烈悲痛情绪的人,可选择哀伤的音乐,使悲痛的情绪有所寄托;而处于焦虑或愤怒情绪状态下的人应选择激愤的音乐,使不安的情绪有所发泄。当音乐与人的精神节律同步,才易于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当音乐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后,就可逐渐变换音乐彩情绪,变哀伤为优美抒情,变激愤为轻松愉快。人的情绪在音乐的引导下,负性情绪得到发泄后,渐渐得到调整,而最终达到内心平静。这一方法的实施可自己选择不同情绪功能的音乐,也可选择专门制作用于调节情绪的录音带或C D片(音乐心理专家专门研制并按情绪调节规律编排的音 乐),还可以在音乐师的帮助指导下选用音乐。而如果平时就有所积累,对各种风格的音乐比较熟悉,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库,自然也较为容易知道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选择音乐的调节。
在音乐中倘佯,在音乐中呼吸,你会发现生命有一种奇妙的变化,音乐积淀丰厚就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音乐积累的过程也会使自己情操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音乐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利,而是人类在自身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它不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还能宣泄情感、抒发自己潜意识的内容,解除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身反应,降低或提高兴奋水平,从而恢复人体自然生物节律,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