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彝族民歌概述
摘要:通海县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通过对通海县的地域历史文化的了解,对通海彝族民歌演唱的风俗习惯以及通海彝族民歌的传统类别和特点介绍,更多的体会彝族民歌的深邃。
关键词:通海 彝族 民歌 概述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广博庞大的通海彝族文化体系中,瑰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灿烂的音乐星河里,彝族民歌绝是这长河中最耀眼的明星 。
一、地域历史文化:
在华夏西南边陲云南省,在云南版图的中部,有一个叫做通海的地方。这是一滇中小县,只有七百二十平方公里红土地,二十六万人口。据说,远在三百年前的明代,因犯谏被贬流放到云南的川籍大学者杨升庵慕名来到通海,被通海的秀美灵气所吸引,竟“乐不思蜀”,挥笔一就“自是人生不寻乐,莼鲈何必羡江东?”诗句。自此,通海便得了一个让人羡慕死了的别称“小云南”!通海彝族民歌的起源可追寻到远古。彝族先民由于生活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环境之中,他们通过炽热的歌舞来表现出“祈盼万物显灵,消灾避难”的原始的浪漫想象。直到今天,这种原始文
化的痕迹,在通海“祭龙”和吃“火草烟”的习俗中,仍然清晰可见。
“尼苏”是通海县彝族的一个支系。祖先属“百濮”。她(们)大多居住在山区的河谷地带。服饰打扮有“三道红”、“喜鹊帽”、“黑包头”三种形式。语言属云南石屏彝族语系。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有悠久的唱歌传统。他们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大多通过唱歌来反映。
二、通海彝族演唱民歌的习俗
彝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通海的彝族也不例外,凡春节、开辟新街子,祭祖、婚嫁、丧葬等喜庆节日,都必须举行歌舞聚会。操办喜庆的主人家常邀请有名的歌手进行对唱比赛,优胜者还有奖品。除此之外,在劳作时我们也可以随处听见歌声。
吃“火草烟”是彝族尼苏人中流传的古老习俗,也是舞族人远古婚制的遗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已演变成为尼苏男女青年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在农闲季节的夜晚,本村和外寨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树丛中或村头的公房内,男青年手续烟筒吃烟,女青年装烟袋助兴,双方在挑逗玩乐中,对唱起“烟曲白话”。待
烟吃够后,由一个小伙子弹起节奏明快、活泼跳跃的四弦,其余的男女青年敲响烟盒,排成排,圆成圆,跳起粗犷、潇洒的烟盒舞。为了使欢娱的感情得到更高形式的升华,他们席地而坐,无拘无束地唱起大曲子。演唱时由一个男青年或女青年担任独唱,领唱,其余的人与主唱者展开对唱或为主唱者伴唱。演唱过程中,对爱情的相思缠绵,追求试探以及恋爱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感情,在各种腔调的转换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有人在演唱时对答不上,经过思考后,又在第二天晚上继续对答。演唱曲子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人有无才能的重要标志。机敏聪慧,能编善唱的歌手,在当地能赢得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师父老板”,并受到人们的尊敬的爱戴。
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是彝汉两族女性做庙会的吉日。每年一到会期,彝族尼苏中老年妇女身背香袋,响杆和小皮鼓,从各村汇集到寺庙和山神庙内朝山拜佛。
朝拜完毕,他们便在寺庙前鼓响小皮鼓,唱着小调子,跳起响杆舞和扇花舞。表达对神灵的虔信和对生活乐趣的抒发。
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尼苏男性在村中老人选定的吉祥时辰内,抬着活猪到龙树下杀猪祭拜,祷求树神保佑来年丰收。整个祭拜庄严隆重,充溢着炽热的情感和期望。祭拜仪式完毕,人
们圆坐在龙树下饮酒作乐,追逐嘻闹。回家时,每人带回一小块猪肉,表示带回了吉祥物。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尼苏支系人传统的“火把节”,这一天,每个彝族村子都要在村中竖起一棵较大的松柱,并在松柱下端插上各种饰物,扎成“火把娘”。夜晚,男女老幼圆坐在“火把娘”周围,谈天说地,论古道今,意为把一年的疲劳在这一天中扫除。青年在欢乐的气氛中,用松木片束成小火把,洒上松香粉,相互打起“火把架”。并手持火把,行驶于田埂上。意为驱虫除害,保佑来年五谷丰登。火把节的狂欢场面,热闹异常,往往通霄不寐。
三 、通海彝族民歌的传统类别
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流传着不同的民间歌曲、乐曲和歌舞。通海彝族有着数量众多内容及其丰富的民歌,主要有曲子和杂弦调。
1.在通海县彝族中,曲子也叫唱曲子,是彝族尼苏男女青年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愉悦情绪达到高潮时演唱的大型长歌。
曲子的唱词内容广泛,题材新颖,天上地下,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眼前看到的,心中想到的,都在唱词中有所体现。内容有赞美、抒情、议论等等,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唱词有即兴
编作和相对固定两种。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随口而来,顺理成章,妙趣横生。由于曲子的演唱一般是在空旷的山野或村头的公房内进行,可以或快或慢地自由编唱,故唱词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曲子音调悠扬流畅,节奏多变,结构庞大,布局完整,层次分明,风格各异,特鲜明,演唱时你问我答,一唱众合,有对唱、独唱、领唱、伴唱等多种型式。演唱中,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浓厚的地方彩。其中,曲子主要有五山腔、三腔、四腔。
1.1 “五山腔”是通海县里山乡东北边五山一带的山调。里山彝族乡地处滇中地区,位于县城南端,东与杨广接壤,南与高大和曲江、西与九街,北与城郊毗邻。里山彝族乡原属通海县四区北部。80年代以前,“五山腔”在大黑冲、五山一带相当流行,当时,大黑冲村委会、五山村委会合在一起叫五山大队,“五山腔”因此而得名。
通海县里山彝族乡的“五山腔”以高亢激扬、演唱难度极高而名列四大名腔之首, 80年代红河流域和通海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佳话:“山药”拌“海菜”, “四腔”摆着卖,“五山腔”装口袋,“不怕哥哥排(队)着来”;到里山乡欣赏过“五山腔”的人用“一腔定太平”、“震憾”、“原生态”、“高亢激扬”、“余音绕梁”、“优美动听”等词语来形容它。在通海里山“五山腔”的曲子有很
多,如《哥吃茭瓜要浇水》、《黄铜变成金银》等等。
1.2 “四腔”在通海高大傣族彝族乡尤为盛行应该说在高大彝族将其发展听大了新的高潮注入新的音乐成分。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通海县城南部,东与建水县曲江镇相连,西和石屏龙朋、哨冲毗邻,北同本县九街镇、里山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8公里,境内山起伏,纵横交错,属山区、河谷地区。在“四腔”的曲调中,演唱完四个乐句后,又从第一个乐句的音调开始,依字变化演唱其它内容。歌手们把它集中的叫做“四句转板”,简称为“四腔”。
1.3 除以上曲子外,通海一带还流传着另外一腔,即“三腔”。如三腔曲子《月亮出来亮铮铮》、三腔白话《小妹不会哥给教》。
2 .而杂弦调则是跳弦中的一种,跳弦分为正弦和杂弦。杂弦调有词,既是舞蹈歌又用四弦伴奏,音调活跃优美,结构短小精炼。杂弦调流传于通海彝族尼苏支系聚居地,是彝族尼苏男女青年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跳弦是演唱的传统舞蹈歌曲。
杂弦调数量繁多,内容主要是尼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看法。杂弦调有词,既是舞蹈歌又用四弦伴奏,音调活跃优美,结构短小精炼。
唱词有固定和即兴发挥两种。音调充满激情,节奏轻快而又跳荡。调式为1a调式,曲调以一个乐句为主导,在一个乐句的基础上不断重复变化,集中的体现一个音乐形象,一种性格或一种情绪。音程流动较有规律性,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杂弦调玉舞蹈的联系比较紧密,在尼苏男女青年的载歌载舞中,歌给予舞蹈明确的概念,舞则赋予歌生动鲜明的形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在共同思想的要求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著名的杂弦调《青菜、白菜两小点花》、《上通海下曲江》、《心肝妹》等等。
四、通海彝族民歌的基本特点
1. “五山腔”
1.1 唱词特点:
“五山腔”的唱词即兴成份较多,语言生动活泼,接近于口语,以传统的五字为基础,有时根据情绪的需要,也灵活的转换为七字、九字等不同句式。演唱可以唱一两腔,也可以唱几十腔。
1.2 音乐特点:
“五山腔”音调中歌唱性往往比较开放,情绪也比较激昂,叙述性乐句旋律线起伏较小,音域逐渐收拢,终止式趋向稳定。音乐表现手法上,从拘腔开始,就出现调式交替,特别是进入四六句,正曲、落腔后,这种表现才展示的更加充分,时而向上五度转调,形成音区、音的强烈对比。白话部分中,用三个完整的乐句唱完一层内容。这样的对歌方式,与其它三腔的白话部分相比,更富于说唱性。旋法上,直接上行或下行的旋律跳进,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把居住在里山彝族人的热情爽朗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1.3 演唱特点:
在“五山腔”的演唱过程中,由于大多是直接上行或下行的旋律跳进,主要以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即一领众和)。
如五山腔曲子《哥吃茭瓜要浇水》彝族的风俗习惯,此曲是一首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山歌。
又如五山腔曲子《十大格子》:在“五山腔”里,每一句曲子都要被“腔”隔开,前四个字刚一唱完,在场的人们就齐声唱腔以应和唱曲子者,腔之后唱曲子者接唱第一句曲子的后三
个字,以后的三句曲子也一样的要被众唱的腔分开为前四个字唱一腔,后三个字唱一腔。《十大格子》从开始到唱第一句曲子之间,唱曲子者与众人的腔已经演唱了三个对答,这样的结构大大地扩展了《五山腔》的篇幅。唱完《十大格子》的第一段曲子,比一些由上上两句组成的民歌来,恐怕要长十倍以上。从音乐形态方面来看,比之于短小的结构这是一种发展。
2. “四腔”
2.1 唱词特点:
“四腔”唱词即兴成份较多,语言生动活泼,接近于口语,以传统的五字为基础,有时根据情绪的需要,也灵活的转换为七字、九字等不同句式。演唱可以唱一两腔,也可以唱几十腔。
2.2 音乐特点:
在“四腔”的曲调中,演唱完四个乐句后,又从第一个乐句的音调开始,依字变化演唱其它内容。“四腔”的调式为五声1a调式。节奏比较规整,有时虽出现一些带有散板性质的拖腔,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节奏的制约。“四腔”的拘腔,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进
入四六句后,主唱者把四个乐句的音调展开,加上衬词拖腔演唱。伴唱者用衬词性质的舍腔紧接对唱。每四个乐句后,用八度音程转板舍腔作为新内容转换的音调,使独唱者从容地用第一腔的音调演唱其它内容。旋法上,较多地运用二度、三度、四度的跳进,使全曲体现出一种委婉缠绵的抒情气质。表现手法上,“四腔”与其它腔不同,虽有多种情绪变化,但无空腔、桠腔等伴唱形式,也无调式转换。“四腔”由于节奏节拍鲜明,适于舞步的因素,高大彝族常把一些旋律片段配上欢乐的舞蹈动作,作为跳弦舞的独立套路来表演。
2.3 演唱特点:
“四腔”的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伴唱、一领众和。旋律大多采用二度、三度、四度的跳进,所以演唱时抒情性更浓厚。
如四腔曲子《新路老路一股走》,此曲为一唱众合的山歌。
五、通海县与其它县市的彝族民歌融汇状态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正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五山腔”和“四腔”的唱词内容与“沙悠腔”相似,接下来就具体来了解一下:
“沙悠腔”原称坝子腔,源于建水南庄。“沙悠腔”、“五山腔”以及“四腔”都是属于“四大腔”中的腔调。
“沙悠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从四六句到落腔中,挟有舍腔、桠腔和空腔。
“沙悠腔”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比较丰富。以1a调式为基础,与“四腔”一样。在四六句制落腔中,为了使音区音有较大的对比,常用相似的旋法向上五度转调,造成旋律的层层推进。由于演唱的即兴成分比较浓厚,歌手们常用混合节拍和长短节奏的变化来抒发情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