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风俗习惯
1.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彝族的风俗习惯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
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惯。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祜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已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
2.简述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中国特。
答:(1)茶文化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①中国人的饮茶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调料,人们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②茶的利用上,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而是品茗赋诗。二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茶特。
③在茶的利用上,我国古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叫作“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作“受茶”。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含义而以茶为聘礼。过去是“男不下茶,女不出门”。茶礼以外,还有茶话,就是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聚会形式。而旧时城市中广泛开设的茶馆,则成为市民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场所。今日的茶座不过是茶馆的现代化发展罢了。
(2)酒文化
酒的历史比茶早。
①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者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酒已是祭祀、会盟、庆祝胜利和接待来宾必不可少的用品,以共乐为目的联络感情。
②魏晋之际,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由于当时天下动乱,凶杀不断,整个上层社会充满没落感,因此在哲学上产生了玄学和清谈,在生活上出现了腐化和放纵,狂饮大醉就是腐化和放纵的结合。还有一些人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忘却世态。
③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是它与文学结缘。酒既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古代文人诗必饮酒,酒必赋诗,诗酒一家,诗酒不分,以此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诗赋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一是陶渊明,二是李白。
3.龙、凤崇拜包含了什么哲学内涵?
答:(1)龙崇拜包含的哲学内涵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自己的神灵,每每在祭龙求雨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虔诚。它已经成为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
形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龙文化”。它身上所具有的种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特性,实际上是这种联合图腾的神性。这种神性主要是为了提高氏族或部落领袖人物的地位,加强本氏族或本部落的威力,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它是几千年来人们用想象创造的一种神物,是信仰、追求、理想和权力的象征。
(2)凤崇拜包含的哲学内涵
凤的形象,是图腾的组合和神化,被看做是仁义道德和天下安宁的象征。中国文化极重视天地、阴阳、男女相合的观念,既然龙代表帝王,代表天,代表阳,那就必须有一种神物代表后妃,代表地,代表阴,凤凰也就因它的神性而中选。乾坤相合,龙凤相配,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龙凤崇拜是中国阴阳结合的哲学思维的产物。
4.中国文化的方向、颜崇尚是怎么来的?
答:中国文化的方向、颜崇尚的产生:
(1)受古人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和红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和白,甚至视白和西向为不吉。这些主要是受到古人的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渗入的阴阳五行观念。
(2)以南向、东向为尊和以红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
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它火红的颜、炙热的温度和所居的位置颇给古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由此,古人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
(3)以黄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观念产生之后,土居中央,黄成为中央之,其神为黄帝,而黄帝又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黄因此受到历代的推崇,终于独尊于诸之上,与其他颜一起,形成中国特的彩序列和等级:黄、红、青、黑、白。这一序列,也正是中国古代服饰彩的序列。
5.本章节讲到的节日习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质?
答:本章节讲到的节日习俗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质是:中国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1)中国的风俗打上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2)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天文、历法对节日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3)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表明节俗中保留着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
(4)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这可以看出节日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4)在节日活动内容中融入的文人事迹及其雅兴,也显示了中国节俗不同于西方的特。
总之,西方节日重“神”,它所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中国节日重“人”,它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事”(如农事)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
1.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
答: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
(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2.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已。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到的。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