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仔细玩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探讨这两句怎样总括诗的内容,体现诗的立意。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启发式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施。
教时分配: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解题、分析小序、分析诗的内容、作业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欣赏乐曲、诗句和作者的文学贡献
1 欣赏《琵琶行》曲。
2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三千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吊白居易》诗中有这样一句诗:
吊白居易 
李忱(唐宣宗)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写诗的风格,是妇孺皆懂,这正好体现了他在文学史的重要
贡献,那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学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今                                                                          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省新郑,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 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二)本课目标: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仔细玩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二、解题
1、琵琶行文学知识(歌、行、引体裁介绍):
记事《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是曲的总称,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乐器知识
  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是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音箱有圆形和梨形之别,头分曲、直两种,琴身长短、弦数多少、演奏姿势和手法都有所不同,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运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
3、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首诗歌。
三、分析诗前小序
1、疏通文意(见书分析),所写内容实际在文题背景已介绍了,同学们下去之后再做个整理。
2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述琵琶女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赏析诗的思想内容,仔细玩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一)朗读欣赏
(二)、理清思路
1、我们说叙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琵琶女、诗人)。
2、由此可见,这首诗采用双线结构的形式来写,那么同学们根据五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分别用七个字对诗人和琵琶女来一个概括。(注意其中有两段分别写的是两个形象的过去和现在)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江中听诉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同病相怜感慨多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什么乐器(今日:谪居浔阳处境艰;昔日:才高城位显居京)   
        重闻琵琶青衫湿                却坐促弦弦转急
A、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全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B、关于“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的一种的修辞手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上,这时客人也下马了,主人也在船了,实为主客下马主客在船,由于诗句字数的限制等原因,所以分着说了,阅读时要合着理解。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三)上面我们对琵琶女和诗人在每段活动内容理清了,现在来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当中,我们知道作者塑造的是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诗人),那么诗人是用哪两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个诗句也是全诗的诗眼(所谓诗眼,就是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所在。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句),   
2、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主要结合第三、四段从琵琶女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答案,同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琵琶女                             
早年境况: “艺压京城、艳盖芳”(艺双绝)  “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境况: “年老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少年(昔日)      本居京城艺绝才                      才高城位显居京
    老大(今日)      门前冷落独守空船                      谪居浔阳处境艰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是共同的命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
    4、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5、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因此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主旨诗句
(四)总结、分析写作方法(板书设计)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写作方法: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A、双线结构:一是以诗人同情歌女遭遇,感伤身世时局为线,一是琵琶女月夜弹琵琶曲,自叙身世苦为线,两条线相互穿插,通过“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因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B、虚实相生:什么是虚写?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写情意为虚,写景叙事为实;或以为写眼前的景物和事为实,写想象之景与实为虚;或以为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我们不比拘泥于它的定义,其实在具体的作品里,二者并不难于分辨。那么就本诗而言,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就是实,侧面描写就是虚。
C、对比衬托: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实际上是以他们两个各自的身世遭遇为线索,进行对比描写,互相衬托,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深化主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诗的结尾处的第三次的音乐的描写,诗人和在座的重闻琵琶皆掩泣;尤其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这一句,不仅是对主旨句的形象说明,而且深化了主题,说明了江洲司马的泪,是同情琵琶女的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
之泪,更加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