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美——新疆坎⼉井
从空中俯瞰吐哈盆地,可见⼽壁滩上成串成串的凹⼼⼟堆,这便是坎⼉井了。
空中俯瞰坎⼉井
世界三大运河坎⼉井,维吾尔语称“坎⼉孜”。它是荒漠地区⼀种特殊灌溉系统。在中国,坎⼉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盆地。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3⽶每秒,灌溉⾯积约50多万亩。其中吐鲁番盆地共有坎⼉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3⽶每秒,灌溉⾯积47万亩,占当时该盆地总耕地⾯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产和满⾜居民⽣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建设的灌溉设施,坎⼉井与吐鲁番绿洲⽣命息息相关。新疆坎⼉井⾄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与万⾥长城、京杭⼤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程,与四川都江堰、⼴西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利⼯程。吐鲁番⼈民形象地把坎⼉井称作“地下运河”。
外国⼈探险家探索坎⼉井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旱地区之⼀,年降⽔量只有16毫⽶,⽽蒸发量在3000毫⽶以上,可谓中国的“⼲极”。虽然酷热少⾬,但盆地北有博格达⼭,西有喀拉乌成⼭,⼭上终年积雪。冰雪消融,积⽔成流,流向盆地。春夏时节,⼤量融雪和⼭前⾬⽔,渗⼊⼽壁,汇成潜流,为坎⼉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源。盆地北部
的博格达峰⾼达5445⽶,⽽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低于海平⾯154⽶。从天⼭脚下到艾丁湖畔,⽔平距离仅60公⾥,⾼差竟有1400多⽶,地⾯坡度平均约四⼗分之⼀,地下⽔的坡降与地⾯坡变相差不⼤,这就为开挖坎⼉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质为砂砾和粘⼟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为⼤量开挖坎⼉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于是,⼈们因势利导,利⽤⼭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建设绿洲。从这个意义上讲,坎⼉井不愧为中国⼲极的⽣命之魂!
坎⼉井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渠道(明渠)和“涝坝”(⼩型蓄⽔池)四部分组成。掘井⼈在⾼⼭雪⽔潜流处,寻其⽔源,在⼀定间隔打⼀些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下流。地下渠道的出⽔⼝与地⾯渠道相连接,把地下⽔引⾄地⾯,灌溉桑⽥。坎⼉井汇聚地
下潜流⽽成地下河,保护可贵⽔源尽可能不受炎热、狂风、沙尘暴的影响,保持稳定流量;它顺地势⾃然流动,由龙⼝(天⼭雪⽔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个出⽔⼝)出地⾯,为绿洲⽣命提供着成本相对低廉的⽔源供给。于是,⼽壁荒滩变良⽥,沙漠腹地见绿洲。
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回⽕焰⼭,⾼昌城郭胜连环。疏泉⽳地分浇灌,⽲⿉盈盈万顷间。”它说出了“疏泉⽳地”这吐鲁番盆地独特的⽔利⼯程最⼤特点。
唐代诗歌有关于井渠的⽣动描述,如李⽟《引⽔⾏》云:“⼀条寒⽟⾛秋泉,引出深罗洞⼝烟。⼗⾥暗流声不断,⾏⼈头上过潺湲。”它可以借来形容吐鲁番坎⼉井。
吐鲁番坎⼉井是世世代代⽣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坎⼉井⽔,是吐鲁番各族⼈民⽤勤劳的双⼿和⾎汗换来的“⽢露”。勤劳勇敢的吐鲁番⼈民⾃古以来不但为开发⼤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过汗马功劳,并在神奇的“⽕州”⼤地留下了⼀道道地下长河——坎⼉井,留下了⼀部取之不尽、⽤之不竭的“坎⼉井⽂化史”。坎⼉井的开凿⼯艺是吐鲁番⼈民世世代代⼝授⼼传的⾮物质⽂化遗产,⽬前已被纳⼊国家⾮物质⽂化遗产保护⼯程,正在申报世界⾮物质⽂化遗产。吐鲁番⼈民已开发了坎⼉井民俗风情园、坎⼉井乐园等处坎⼉井景点,供游⼈参观。
地下运河——坎⼉井
⽔是清澈的,清澈得可以映现历史的影⼦;⽔是温柔的,温柔得可以包容⼀切。但⽔也是强悍的,强悍的⽔能摧枯拉朽。
⽔是清澈的,清澈得可以映现历史的影⼦;⽔是温柔的,温柔得可以包容⼀切。但⽔也是强悍的,强悍的⽔能摧枯拉朽。参透了⽔性,就参透了历史和⼈性。
建造、淘捞坎⼉井
吐鲁番缺乏⽔,⽼天爷⼀年只给吐鲁番16mm的降⽔。但吐鲁番富于⽔,吐鲁番的⽔是以思想的⽅式存在的,只有思想之⽔不竭,吐鲁番很少的⽔就可以养活⼀⽅⽂化、滋养⼀⽅⽣灵、延续整整⼀个丝路⽂明,让绿洲之绿在盆地蔓延。
坎⼉井,就是吐鲁番⼈关于⽔的思考⽅式。
⽤思想匍匐,就能到不竭的地下之⽔。
凡来吐鲁番旅游的朋友都会发现,当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壁滩上,可以看见顺坡⽽下⼀堆⼀堆的圆⼟包,这些圆⼟包形成⼀个⼜⼀个线条,有序地伸向绿洲。从⾼空俯视,那些⼟堆线条,触须⼀样伸向⼀⽚⼀⽚的绿洲。
这些线条,这些珠串的圆⼟包就是⼀种关于⽔的思考。这个思考,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法考证,也许从吐鲁番有⼈类活动就开始了。
在托克逊县,有⼀个⽯崖,在⽯崖上刻着⽔系图。这个⽔系图绝不是现代⽔利⼈科学考察的涂鸦,⽽是古代吐鲁番⼈勾动思想之⽔的铭记。
古代⽯刻⽔系图位于托克逊县城以北42公⾥的盘吉尔塔格⼭,距克尔碱镇只有数公⾥远。⽔系图“平躺”河⾕的崖⾯砂岩之上,敞开胸怀,向⽕辣辣的阳光叫阵。河⾕被郁郁葱葱的草地和参天的⽩杨、苍翠的红柳林装点,期间有⼀股清流涓涓流淌,⽜⽺在草地上悠闲地咀嚼。在砂砾遍布的河床之上,梭梭、红柳等⼲枯的根系盘根错节地裸露或隐藏于沙丘之中。不难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这⾥也曾“苍翠”过。经有关专家鉴定,盘吉尔塔格⼭⽯刻⽔系图是世界上⾸次发现的最古⽼的⽔系图。该⽯刻⽔系图
显⽰了吐鲁番古代⽔系的形状、⽔渠、⽔池等系统,和现在吐鲁番地下⽔的⽔系分布基本吻合,是现代⽔利图的始祖。
或许,吐鲁番⼈对于⽔最杰出的思考,就成熟于此。吐鲁番最伟⼤的⽔利⼯程——坎⼉井就是沿着这个思想体系建成的。
坎⼉井的起源
没有坎⼉井就没有现在的绿洲⽂明,这是毫⽆疑问的。关于吐鲁番坎⼉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
⼀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们发明的“井渠法”传⼊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井。
第⼆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于是就细查地势⽔源,引导新疆⼈民根据⾃⼰所处的⾃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的⽅法。很显然,林则徐之说出于当地⽼百姓对林公的爱戴。是当年林公被发配,在吐鲁番驻留时候,组织⽼百姓开挖了⼤量的坎⼉井,⾄今⽼百姓把⼀些坎⼉井叫做林公井。坎⼉井起源林公说,是⼀种感情的寄托。
第三种观点认为坎⼉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创⽽后传⼈新疆的。
坎⼉井起源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与沟通东西⽅⽂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起的。巴基斯坦、伊朗及⾥海沿岸,
坎⼉井起源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与沟通东西⽅⽂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起的。巴基斯坦、伊朗及⾥海沿岸,⼈们都发现了坎⼉井。中亚⼀些国家对坎⼉井进⾏了世界⽂化遗产申报。所以我们说坎⼉井是世界⽂化遗产中的⼀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轻重的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