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世界三大运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宝瓶灌溉胜春霖,天府都安直到今,六字诀传千百载,心随江水水从心”。汹涌的泯江水滚滚而来,被一条长鱼似的堤坝分成两股,一条弯弯曲曲地沿着河道奔向广阔的川西平原,另一条则仍然奔腾南流,投向长江的怀抱。都江堰:江心似鱼的堤坝叫鱼嘴。鱼嘴与玉垒山之间是内江,另一条为外江,是岷江的上流,排泄洪水。内江通过一个形如瓶颈的引水口,流入平原灌溉农田。洪水来时,流入内江过多的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汇集江底淤积的泥沙
郑国渠
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东进中原,占领了周王室的旧地荥阳,陈兵于韩国边境,韩国危在
旦夕。韩醒惠王设"疲秦之计",想诱使秦国将人力财力用于大兴水利,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派遗郑国星夜兼程,赶赴秦国,给秦王蠃政献上一条"富国强兵"之策:郑国对秦王说,水害与水利本为一体,有水害需当治理,无水害可兴办水利。堵和疏的办法,固然得之于治理水害,但是,同样可以用于修堤筑堤渠,引水浇灌。秦国无水患可治,却可大兴水利。关中沃野千里,祗是雨水太少。关中东部是渭洛二水入河处,三水交汇,地下水位高,一经蒸晒,地面出现盐硷,百里茫茫,寸草不生。如果能修一条长渠,引泾水灌溉,干旱自然解决。时值关中连年干旱,军用粮草供应不足,秦兵无法继续东进,秦王正为粮草而苦恼,郑国之策正中下怀。秦王求利心切,不惜耗费巨大的资财,选精壮劳力,投入引泾工程。
郑国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开始主持修筑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他暗自决定,不管将来形势如何,一定要搞好这项工程。他在广泛勘察精心比较的基础上,出了一条渠线。渠首自池阳(今陕西泾阳县)的瓠口,渠尾入北洛河,由西至东绵延三百余里,灌溉4万余顷。地形虽然复杂,但渠干一登上台?,就如?屋行水,居高临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流域的灌溉面积。在缺乏勘察设计和仪器的古代,郑国凭借经验和勇气大胆设计,敢于引水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广大民工的辛勤劳动,于公元前235年竣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水利大师,将此渠叫做"郑国渠"。在我国历史上,郑国渠是一项开凿早工程大施工技术高超的水利工程,它改变
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
秦渠枋口
人们又叫五龙口。2000多年前建于沁水湾的一项水利工程。为了让沁河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元前221年,沁河两岸的人民在太行山沁河出山口,创修沁河水利工程。因渠首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得名枋口堰,百姓俗称秦渠枋口。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我国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修建的水利工程之一,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因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同时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的重要实物,可与都江堰媲美,因此又被誉为“北国都江堰”。
秦渠枋口由五条水渠组成——利丰渠、广济渠、永利渠、大利渠、小利渠。五条水渠蜿蜒于沁水湾,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每个渠首的进水口又有吞水状龙首石雕,故曰五龙口,又名五龙头,位于济源市区东北的五龙口镇即由此而得名。中华愚公网+Gvr8LR}%Q6M b.c#C
三国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河内郡典农中郎将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夹岸累石,
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改枋木门为石门,工程历时两年。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前后,怀州刺史卢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流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泻卤,民赖其利”。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秦渠枋口引水灌溉之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旱时能浇,涝时能排,两岸草茂粮丰……
秦渠枋口的作用用三个字可以概括。第一个是补。沁河水通过枋口向下游地质漏斗区补充地下水。第二个是灌。永不枯竭的五龙之水,灌溉着万顷良田,滋养着富庶文明的家园。第三个是排。在汛期雨水较多的时候,能及时将地表水排到渠里,避免农作物受损。中华愚公网kCAdDXZ
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由荆州刺史桓温陈遵主持修筑,当时名金堤。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在东晋金堤的下游修筑江陵寸金堤;北宋时荆州太守郑獬主持筑沙市堤;南宋又修黄潭堤,并加筑寸金堤。经两宋的扩建和培修,荆江大堤已初具雏形。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荆江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这样自堆金台至茅埠长124公里的堤段连成一体,史称万城堤,后来又称万城大堤。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又延长寸金堤与沙市堤衔接来。1918年,万城大堤改称为荆江大堤。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
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旗渠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极其艰
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淠史杭灌区
中国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和梅山水库。总库容66亿立方米。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纽工程,7级渠道的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总长1384千米;1.3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2.26万千米;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引漳十二渠
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战国魏文候时邺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