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建设与管理研究
香积寺建设与管理研究
杭州香积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它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旧名兴福寺。后由宋真宗赐名“香积寺”。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四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在香积寺门前修建了东西两座石塔。西塔留存至今,是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杭州香积寺曾是大运河湖墅地区著名的寺庙。当年大运河上船只往来繁忙,香积寺连夜晚都是灯火通明,是杭嘉湖一带信教众从运河到灵隐、天竺朝山进香的必经地,在运河及杭州佛教界拥有很高的地位。为传承弘扬佛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拓展运河旅游,推进杭州旅游国际化战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杭州市政府于2009年启动香积寺复建工程,由市运河综保委组织实施。
香积寺遗址作为大运河南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是杭州佛教文化鼎盛的重要见证,亦是大运河民生文化的真实写照,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旅游与社会等重要价值。杭州香积寺的还原与复建对大运河“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的实现而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香积寺复建工程既是一项恢复人文古迹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广大佛教信众的民心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建设规划时必须运筹帷幄、全面研究,决策好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科学定位的问题。香积寺复建工程主打“新香积寺”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形式新。新香积寺的建筑风格要体现21世纪
中国佛教寺庙的新特、新水平。既要兼具传统寺庙风格,又要体现自身的特和时代特征。第二,内容新。佛教寺庙大体上可分为传统庙、文化庙、景观庙三种类型。传统庙就是带有强烈宗教彩、以烧香拜佛做水陆道场为主的寺庙;文化庙是带有一定文化彩特别是宗教文化交流彩但不能烧香拜佛做水陆道场的寺庙,例如杭州的高丽寺;景观庙是只有历史文化彩但几乎没有宗教彩的寺庙,比如杭州的钱王寺。新香积寺既不能建成以烧香拜佛做水陆道场为主的传统庙,也不能建成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庙,而应引入“半传统庙”或“半文化庙”的理念,走出一条寺庙建设的新路,成为“杭州运河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
二是建设目标的问题。香积寺复建从起初计划的局部复建,到经过后期编制设计方案后定位为整体复建。这要求在规划设计前期就要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畅通,并深入全面地研究新香积寺的宗教主题、建筑格局、文物保护复制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文物保护的问题。香积寺石塔为省级文保单位,在香积寺复建过程中要加强与省文物局的沟通联系,接受专业的文物保护指导,确保香积寺石塔不受任何影响。对在香积寺复建过程中发现的文物,也要妥善保护并完善后期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四是动静态交通的问题。要通盘研究香积寺整体复建后该地区的动静态交通问题,既要考虑今后从西面的香积寺路进出新香积寺,也要考虑从南面的湖墅南路进出新香积寺。尤其要发挥运河的水路交通功能,
世界三大运河实现香积寺水陆交通的连接,既可大大减轻陆路交通的压力,又能成为新香积寺的一大特,全方位地缓解动静态交通压力。
五是香积寺复建与大兜路历史街区保护的结合问题。香积寺的复
建要与大兜路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衔接、相融合,使新香积寺成为大兜路历史街区的一个重量级砝码,成为杭州运河边的又一大人文景观组团。
六是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问题。“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是实施运河综保工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大兜路历史街区保护包括香积寺复建,不仅要保护大兜路的历史风貌,而且要强化旅游功能。大兜路历史街区特别是新香积寺应建设成为运河这一世界级旅游产品的一张名片、一大“亮点”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前期详实细致的调查和研究,香积寺复建工程于2009年5月正式动工。从工程的规划建设到佛寺的开放管理,香积寺围绕建设“二十一世纪都市新寺庙”的目标,按照“追求完美、不留遗憾”的要求,实现了多个突破和创新,展现了运河杭州段的文化特和时代特征。
一、多面创新,建设新世纪都市新寺庙
香积寺的原有建筑屡遭破坏已荡然无存,仅剩一座兴建于康熙年间的石塔,相关的历史资料也无从查。如何在一片“空白”中将香积寺重建起来,如何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使香积寺既能保留传统寺庙的功
能,又兼具时代的特征,成为建设的难题。
为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市运河综保委专门组织研究力量对香积寺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并形成了《杭州香积寺历史变迁初探》、《杭州香积寺》等研究成果,在已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从佛寺的周边环境、寺名内涵、沿革等几条主要逻辑脉络入手,全面研究了杭州香积寺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传播影响等,最大程度地保存并发挥其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功能。
近年来,杭州修复、重建、新建了大量传统寺庙,迫使新香积寺不得不在寺庙建设上进行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新香积寺”的定位,市运河综保委精心组织、全身心投入,从规划设计开始就按照打造“世纪精品、传世之作”的要求,认真严谨地比较、筛选设计方案,邀请专家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多次进行研究和论证,并赴外省、市现场考察新型材料的工程实例,坚持每周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建设中碰到的问题与矛盾,力求以创新的思路建设一座“二十一世纪的新型都市寺庙”,从定位、布局、功能、文化、风格等多个方面处处体现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
(一)定位创新。结合香积寺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把“新香积寺”定位为“杭州运河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
(二)布局创新。首先新香积寺和周边的大兜路历史街区一体统筹、一体建设,以寺庙辐射周边业态、
集聚人气,同时使寺庙本身的建筑少而精,集中于宗教用途。其次,新香积寺兴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主题殿堂和藏经阁等五进建筑,从第四进建筑起地平次第抬高,下设架空层。这样的创新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寺内可用空间,更可以在都市中营造出拾级而上、层次分明的寺庙氛围。第三,新香积寺构建出与运河的互动肌理,在香积寺巷与运河交界处修建“香积古埠”,并设置牌坊,引导游人或登岸礼佛,或由此登船游览运河美景。寺前广场的放生池与运河贯通,运河在西,意取传统“五行”学说中的“西方为金”,引“金水”入寺。
(三)功能创新。新香积寺不仅是一座寺庙,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旅游产品,香积寺的复建把寺庙和旅游产品两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寺庙两侧厢房中安排旅游配套功能,真正实现“新香积寺”功能
创新,既为广大信众提供进香礼佛的空间,又融入整个运河旅游开发的大环境,成为运河杭州段乃至整座城市的重要景点。
(四)文化创新。采用现代手法弘扬“新香积寺”佛教文化,实现宗教文化特别是佛学文化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建筑选材上:新香积寺的主要采用工程木、铜、石材建设。工程木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在国内寺庙建筑中无应用先例。这种工业化加工的结构胶合木可以事先定制成满足各种力学指标的成型构件,且具有木质本,具备很高的实用性和环保性。新香积寺各殿堂的山墙主要采用石材,其上或刻经文,或雕变相。木与石的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勾勒出佛寺的自然韵味和厚重感。除钟鼓楼、后殿采用整体外
包铜外,建筑中大量采用铜制构件,如庙前广场上的金水桥和放生池采用铜雕护栏、大殿的椽头采用铜雕封头、工程木的连接处采用铜纹饰连接件等,使整个建筑增加了堂皇的意境和浓郁的艺术气息。其次体现在彩表现上:新香积寺屋面九脊为黄铜本,再配以泛光照明,即使在夜晚也光彩注目。室内的木结构采用木材本,质朴自然,使人心生亲近。室内光线的使用是彩创新的另一部分。新香积寺的大圣紧那罗王殿开启穹顶,用玻璃将天光引入殿内,光柱通天贯地,佛像站立其中,庄严无比,观之仄生敬意。
(五)风格创新。新香积寺建筑风格体现杭州传统寺庙建筑的符号和元素,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真正体现推陈出新。新香积寺建筑外观着重简洁,正脊、背脊和戗脊仅用阴线刻划,无繁琐脊饰。主殿之外的建筑取消九脊,其建筑风格直溯唐宋,在明清风格居多的现存寺庙中独树一帜。
二、突破惯例,实现香积寺夜间开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