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一:教案
篇二:教案
教案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关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中国学生 “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教师补充: ()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答词时,丁肇中教授不顾美国官员的劝阻,选用中文来演讲,在当时引起轰动。这也成为迄今为止诺贝尔颁奖式上唯一的中文演讲辞。在演讲中丁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期望至深,令人感动。
2、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华裔是什么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被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讲演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
物致知”的含义的,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中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丁教授所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相同?
明确::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丁教授:格物致知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得新知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
1、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仔细阅读文章,出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