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62642_乡村振兴视角下青海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探析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加快乡村发展速度,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众多旅游消费方式中发展最快、带动性最强、潜力最大的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更加适合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在多地考察调研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
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1]。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2019年全国累计32亿人次参与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1万亿元,惠及约900万居民。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做好乡村生态旅游工作,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1发展概况
1.1
背景
19世纪3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开始出现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在我国得到推广[2]。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
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为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3]。在实现
“生态产业化”与“乡村发展”有效结合的过程中,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不仅是迎合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途径,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等文件更是明确了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生态价值,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变成乡村振兴的产业资本,让村民认识到乡村生态资源的可利用性和价值,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
收稿日期:2023-01-06
作者简介:钱英杰(1997—),男,青海西宁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E-mail :****************。
钱英杰.乡村振兴视角下青海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 ].南方农业,2023,17(3):148-150,154.
乡村振兴视角下青海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探析
钱英杰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体系中的重要模块。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乡
村旅游给乡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成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省立足自身资源,形成了独具特的青海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为更好地发展青海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探析青海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在环境、设施、人才及模式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从建立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
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 :10.19415/jki.1673-890x.2023.03.033
1.2举措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部,草场、湖泊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条件。青海省政府坚持“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张牌”,紧紧围绕“一个定位、两个方向、五三布局、十一大关系”,加快“四地”建设,奋力推进“一优
两高”,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打造高原旅游名省[4]。1)结合省情因地因时制宜,深度挖掘以民族乡村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民族文化多样性、乡村生态原生性、乡村景观多样性、民俗文化独特性的特优势,形成了以“文化+生态”为主题的青海乡村旅游模式。2)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一批特古镇村落、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厕所”等项目有效落地。3)不断推动招商引资,引进有能力有经验的企业与本地企业相结合,共同管理景区。4)加大政策指导,出台《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编制《青海省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规划》,探索适合青海省乡村振兴的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5]。经过多年发展,青海省形成了以农民、牧民自主经营的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项目也得到了快速成长。
1.3成绩
青海省依托得天独厚的乡村生态资源和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期不断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关数据表明,“十三五”时期,青海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年均增速17.2%;实现旅游收入202亿元,年均增速19.6%;间接带动周边众参与就业近10万人。从表1可以看出,2015—2019年,青海省乡村旅游人数、乡村旅游接待点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均同比增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基本形成政府帮扶、景区带动和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已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7个,逐渐形成了具有青海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中涌现的一批模范景区,为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标准。
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以易地搬迁
和开发民族文化风俗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互助
县班彦村是以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班彦是土
语,有“向往幸福美好富裕生活”之意。易地搬迁使
该村旧貌换新颜,如今的班彦新村建有文化长廊、
盘绣园、酩馏酒坊、特农家乐、特民宿及生态
农庄等,游客可以参与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美食
品尝、酩馏酒工艺酿造观赏及品尝等旅游项目。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06万元,2021年更是达到14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
年翻了5番。互助县威远镇的互助土族故土园则是以
“土族文化”为主题,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
体验等旅游项目为主的综合性旅游景区,通过5个核
心景点,分别展现了绚丽的土族民俗文化、悠久的青
稞酒文化、古老的民族建筑文化、独特的民居文化及
神秘的宗教文化。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的主要产业
从过去单纯的放牧、种植,转变为如今发展观光黄河
美景、体验黄河廊道水上旅游、农事体验、射箭体验
等具有民族特、地域风情、人文情怀的乡村旅游
业,充分将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凭借
地区优势,让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目前,德吉村已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确定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青海省乡村旅游产业
的发展典范。
海东市平安区张家寨村,是青海企业与陕西袁家
村企业共同投资创建的民俗文化旅游小镇,是海东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占地近67hm2,建筑面积达16hm2,投资近10亿元,是将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的民族特、民风民俗融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体验区;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与和河湟地区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青海省极具地域特的文表12015—2019年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游客数/万人
654
873
1326
1987
2473
综合收入/亿元
11
18
21
29
38
接待点/个
1172
1927
2769
3246
3849
旅形象亮点。该项目现有小吃街、文创街、酒吧街、作坊等,共计164家店铺,直接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已成为海东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板镇。
2存在的问题
2.1环境因素制约
1)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当地日照长、紫外线辐射强,冬季漫长、昼夜温差大,以及干燥、缺氧的气候特征,导致青海省存在乡村旅游高峰集中在夏季且持续时间短等问题。2)青海省总面积72.23万km2,地域辽阔,导致省内乡村旅游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再加上配套交通设施的不完善,旅游成本较高。3)青海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生态旅游产业相对较多的地区集中在海拔3000~5000m,占全省总面积的76.3%,众多乡村旅游产业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对游客的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这就导致青海省乡村旅游的受众对象基本为省内游客,省内外旅游的流通性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2基础设施薄弱
1)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青海省内旅游产业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完善,乡村道路狭窄,
公交密度小,无法承担高峰时期的出行需要,在夏季旅游旺季时,道路容易发生堵塞,增加游客的时间成本。2)青海省部分乡村旅游点的停车位设置不科学,造成机动车无序停靠,影响交通,对旅游业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3)部分景区垃圾处理不科学、不规范,加重生态负担,影响产业形象。
2.3专业人才缺乏
青海省乡村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当地就业。但青海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村民,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汉字书写不规范等现象,这就导致在与省外游客沟通交流时存在困难,服务体受到限制。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的工作效率,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系统,阻碍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发展进程。2.4产业模式单一
青海省乡村旅游产业多以“花海”为主题打造旅游特,再加上徒步木栈道、简餐、儿童娱乐设施等项目,同质化程度高,个性特点不够突出,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旅游资源偏向于大众化,与本地乡土文化结合度不高,利用率低,缺乏创新,旅游产业项目开发相对滞后。
3对策建议
3.1建立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模式
1)利用旅游产业空档期,进行季节性转型。夏季继续保持现有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冬季时可根据场地转型为滑雪场、温泉馆等特体验区等模式吸引游客,鼓励发展冬季旅游、冰雪旅游,带动冬季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2)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开发热贡艺术、河湟剪纸等具有青海乡村特的文化产品,增设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内容,将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拓宽产业发展路线,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青海旅游路线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实现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夏季旅游旺季时,可增设旅游专线,解决外省游客前往乡村旅游景点出行不便、路线不熟的问题,从而增加乡村旅游受众体。同时,加快乡村道路、餐饮、住宿、出行、购物、娱乐及医疗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3.3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青海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要积极吸纳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同时从本地政府部门选拔培养管理人才。定期邀请专业人才对乡村旅游产业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型人才与技能实操型人才培训,传授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方式,培养本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通过选拔、培养、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问题。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专业管理,可对产业员工进行再培训,
(下转第154页)
理进行数字金融平台建设,运用线上化和数字化的联动方式加快城乡之间商品、信息、人员和技术的流动,减少农村地区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农业预防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2.2积极引进人才项目,提升农村吸引力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应单纯依靠政府帮扶、政策支持等外部动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自身对外界的吸引力。广饶县各级乡村应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与天然淳朴的民风进行特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带动采摘业、民宿、田间劳作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5]。做到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产业,离不开专业人才和团队的合理规划。除依靠政策引导人才入驻乡村外,乡村也应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如村干部担起责任,多维度建立起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有意识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乡村与外部市场的对接,因村制宜地制定人才和项目入驻的优惠条件与合作措施,通过多种渠道的合作,优化广饶县范围内组织机构的协调发展,增强乡村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肖子涵.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农村金融排斥状况
及启示[J].时代经贸,2021,18(10):32-34. [2]李萍.乡村振兴视角下山东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
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15):
56-58.
[3]方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22(10):110-112.
[4]欧阳文杰,陆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
面临的现实状况与路径选择[J/OL].西南金融:
1-15[2023-01-17].knski/kcms/detail/
51.1587.F.20230115.0843.002.html.
[5]郑博薇,闫东洋,李铁娇,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
济发展策略探究:以山东省东营市汀罗镇为例[J].
科技资讯,2021,19(25):171-173.
(责任编辑:张春雨丁志祥)
建专业的乡村旅游队伍,完善项目管理规划;对理论管理型人才与技能实操型人才分开培训选拔,鼓励员工、村民自学,通过培养、选拔、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产业层次,让本地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3.4加大宣传力度
在加大产业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如在客运站、火车站、公交车站及机场等投放广告,宣传本地乡村生态旅游。设计好记忆、印象深,有特的宣传标语,如“青海小三亚——德吉村”“天下黄河贵德清”“全球十大绝美花海——门源油菜花花海”等。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可充分利用网络热度进行宣传。例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短视频软件上掀起了一股傣族变装、傣族写真的浪潮。青海是多民族省份,也可以借助网络热度,制造本土乡村特、民族特“爆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本土特乡村旅游景点拍摄宣传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特,了解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
略(2021年)[J].乡村振兴,2022(1):8-13. [2]刘海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
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8):156-158. [3]王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研究[D].西宁:青
海大学,2020.
[4]信长星.政府工作报告[N].青海日报,2022-01-
29(001).
[5]魏力.青海省平安驿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研究[D].
西宁:青海大学,2021.
(责任编辑:刘宁宁丁志祥)
(上接第150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