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题南湖烟雨楼诗碑赏析-文档资料
乾隆题南湖烟⾬楼诗碑赏析-⽂档资料
乾隆题南湖烟⾬楼诗碑赏析
南湖位于浙江嘉兴市区东南,地处太湖流域⽔⽹地带,⽓候湿润,⼀年四季风景秀丽,素以烟⾬风光闻名于世。南湖历史悠久,古称陆渭池,⼜名?湖、马场湖,雅称鸳鸯湖,⾃古就是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宋代以后,嘉兴南湖就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为浙江三⼤名湖。南湖湖⼼岛上有举世闻名的烟⾬楼,为中国⼋⼤名楼之⼀。明末⼤才⼦张岱在其著作《陶庵梦忆》中是这样评价嘉兴南湖烟⾬楼的:“嘉兴⼈开⼝烟⾬楼,天下笑之,然烟⾬楼故⾃佳。”1961年和1981年,浙江省⼈民政府两次正式公布南湖烟⾬楼为浙江省重点⽂物保护单位。2001年6⽉,国务院⼜公布“嘉兴南湖中共⼀⼤会址”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2011年9⽉,南湖景区⼜被国家XX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湖湖⼼岛上有历代⽂⼈墨客在游历南湖烟⾬楼过程中形成的⼤量碑刻,以及其他原因从外地移⼊湖⼼岛的部分碑刻,总共藏有各类碑刻计67块[1],其中有两块乾隆诗碑尤为珍贵。
⼀、乾隆诗碑的历史沿⾰
清⾼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位期间,六次南巡,[2]曾⼋次驻跸南湖并登临烟⾬楼。乾隆对南湖的烟⾬风光情有独钟、赞叹不已,将其⽐作蓬莱、⽅壶仙境和⽔晶宫。现遗存的两块乾隆诗碑,在上世纪六⼗年代末的⽂化⼤⾰命时期却遭
到了“破四旧”⾏动的摧残。他们⽤粗⼤的绳索将两块诗碑拉倒在地,随着“轰隆”两声巨响,东诗碑拦腰摔断成两截,西诗碑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随后,这两块代表封、资、修、帝、皇、将、相的乾隆诗碑“残躯”被丢弃在湖⼼岛上围墙⾓落⾥。⽂⾰以后,直到上世纪⼋⼗年代初,省、市⽂物部门加⼤了对⽂化遗产的保护⼯作,与此同时,市级⽂物部门着⼿对省级重点⽂保单位烟⾬楼进⾏了全⽅位的修缮与保护。其中,在湖⼼岛围墙⾓落“躺”了⼗⼏年的乾隆诗碑得到修复并建造御碑亭,成为⼀处引⼈注⽬、鉴赏的实物景观。但是,细⼼的游客如今仍可以从这两块乾隆诗碑上看到⽂⾰时期留下来的“杰作”,这些痕迹见证了乾隆诗碑在⽂⾰时期遇难,劫后重⽣这⼀段不堪回⾸的真实历史。
清乾隆⼗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第⼀次南巡,到乾隆四⼗九年(公元1784年)第六次南巡,时间跨度长达三⼗三年。乾隆六次南巡有两次南巡返京途中(即第三次、第四次南巡时),意犹未尽,再次游南湖登烟⾬楼。他在嘉兴游南湖登烟⾬楼时以《烟⾬楼》为题先后赋诗达⼗五⾸,诗⾥⾏间都流露出乾隆对南湖烟⾬风光的赞叹不已和流连忘返之情。
江南三大名楼是⼆、乾隆诗碑的历史价值及其书法艺术
乾隆诗碑第⼀块⽴在烟⾬楼西南⾓的御碑亭中,俗称西御碑。该碑南北朝向,碑⾼186厘⽶,宽79厘⽶,厚24厘⽶。上有额,正反两⾯中间均刻有“御笔”两字,篆书。旁刻有双龙图
案。额⾼58厘⽶,宽79厘⽶,厚24厘⽶。碑的四周及额的东西两侧均刻有御制诗,⾏书。碑额两侧的诗
碑幅⾯较⼩,分别⾼42厘⽶,宽为24厘⽶。碑的正北有正⽂四⾏,56字,⾯刻“春云欲泮旋蒙蒙,百顷明湖⼀棹通。?望还迷?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中。欲倩李牟携铁笛,⽉明度曲⽔晶宫。”七律⼀⾸。碑的落款⼀⾏13字:乾隆⾟未春,⽤韩⼦祁诗韵御笔。末有“惟精惟⼀”篆⽅印(阳⽂)。此诗写于乾隆⼗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第⼀次南巡来到嘉兴南湖。春天的南湖上空,漂浮着⼀层薄薄的云。顷刻间,湖上的云⼀下⼦散为轻蒙的烟,四周景⾊若隐若现,恍若仙境,虚⽆缥缈。在明镜般百顷南湖上回头遥望,湖滨堤岸上的柳树已模糊不清,⽽湖⼼岛上亭榭旁的梅花却红的艳丽。南湖真美啊,这⾥的风景如同元代著名画家倪瓒、黄公望两位名家的画作⼀样美,烟⾬楼是名符其实的“真是楼台烟⾬中”。良⾠美景,若有唐代李牟(李谟)携铁笛为我度曲尽兴,那么⽉光下的烟⾬楼就是龙王居住的⽔晶宫了。碑的正南有正⽂四⾏,56字。⾯刻“杨柳矶边系画⾈,六年清跸重来游。素称⾬意复烟意,漫数处州还沔州。诗句全从画间得,云⼭常在镜中留。鸳湖依旧谁相识,懒惰⽆⼼问野鸥。”七律⼀⾸。碑的落款⼆⾏34字:题烟⾬楼⼀律,《名胜志》:“处州、沔阳皆有烟⾬楼。”并次⽽三,故及之。[3]乾隆丁丑春⼆⽉御笔。此诗写于乾隆⼆⼗⼆年(公元1757年),乾隆第⼆次南巡来到南湖,并在湖⼼岛堤岸杨柳树下的⼤⽯头上
系好了画舫。虽然《名胜志》上说烟⾬楼有三处:这⾥是⼀处;处州(今浙江丽⽔)⼀处;沔阳州(现为湖北勉县)还有⼀处,但嘉兴南湖的烟⾬风光我可是已经真实感受⼆次了。六年了,让⼈魂牵梦绕的南湖,风景如画,湖光似镜,令⼈诗思涌起;美景难忘,烟⾬依旧,这⾥还有谁是旧时相识?唉,我也懒得问湖上的⽔鸟了。
第⼆块乾隆诗碑⽴在烟⾬楼东侧正厅清晖堂西连接烟⾬楼
⾛廊的御碑亭中,俗称东御碑。诗碑东西朝向,碑⾼184厘⽶,宽79厘⽶,厚24厘⽶。上有额,正反两⾯中间均刻有“御笔”两字,篆书。旁刻双龙图案。额⾼60厘⽶,宽79厘⽶,厚24厘⽶。碑的四周均刻有御制诗,⾏书。碑东正⽂四⾏,56字。⾯
刻“不蓬莱岛即⽅壶,弱柳新荑清且都。烟态依稀如⾬态,?湖消息递西湖。⾃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七律⼀⾸。碑的落款⼀⾏12字:丁丑春⼆⽉重登烟⾬楼御笔。此诗是乾隆第⼆次南巡到南湖写烟⾬楼七律⼆⾸中的⼀⾸。诗中,乾隆流露出对烟⾬风光⾮常欣赏、激情不已,并将此景⾊⽐作神仙居住的蓬莱、⽅壶仙境。南湖边芦苇的嫩芽清洁⽽美丽,弱柳拂⾯,透着春的⽓息,往年烟⾬情态还依稀记得。南湖⼀年四季风景如画,何必还要在烟⾬楼悬挂渔樵耕牧图呢?这⼀⾸诗抒发了乾隆对南湖的特别赞誉之情,且诗句精炼,讲究平仄、押韵,形成⼀种即豪情⼜秀丽的艺术境界,显出作为⼀个帝王驾驭艺术的⾼超功⼒。碑西正⽂五⾏,56字。
⾯刻“未年丑岁两经⾏,烟⾬都逢副盛名。却讶今番出新样,⾃过江后总开晴。柳丝?地折腰舞,梅朵烘春笑⼝迎。更上⾼楼聊极⽬,⽔村近远望分明。”七律⼀⾸。碑的落款⼀⾏6字:壬午仲春御题。此诗写于乾隆⼆⼗七年(公元1762年),第三次南
巡游览南湖登临烟⾬楼时流露的⼼声。⾟未年和丁丑年两次南巡,南湖的烟⾬风光真是名符其实,令⼈
赞叹有余。这次再度南巡,龙⾈过了长江以后,天⽓⼀直晴朗,我很惊讶,南湖的烟⾬楼这次换了个新模样。湖⼼岛堤岸边的杨柳树扭动柳枝细腰,跳起轻快的舞蹈,欢迎着我的到来。湖⼼岛上亭榭旁的红梅,在暖暖太阳的照耀下,就像美⼥张开了樱桃⼩嘴,渲染着春天的氛围。乾隆带着美好的憧憬,兴致勃勃地第三次登上了烟⾬楼,姑且看看南湖晴天的景⾊有何特别。平静的南湖犹如⼀⾯明镜;近处的⽔、远处的村庄,⼀览⽆遗,这让好⼼情的乾隆感受到了晴天南湖⽆烟亦⽆⾬的魅⼒和宁静。
乾隆六巡江南⼋登烟⾬楼,据说共为烟⾬楼赋诗⼆⼗余⾸,已考证确认的有⼗七⾸,如今游客能亲眼⽬睹的有⼗四⾸,均镌刻在东、西两块乾隆御碑四周及碑额两侧,故乾隆御碑⼜称为乾隆诗碑。乾隆三⼗年(公元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正⽉⼗六从北京启程,⾄闰⼆⽉初三由苏州出发,沿运河前⾏到嘉兴,第五次登临烟⾬楼。半个多⽉后,返京途中,还念念不忘烟⾬楼,游兴意犹未尽,于是再游南湖第六次登上烟⾬楼并赋七律《再游烟⾬楼》⼀⾸:“南去北还半⽉余,?湖楼阁祗犹初。墨⾟夷纵
花全谢,紫碧桃⽅朵艳舒。波态含烟欲藏舫,云容酿⾬正如车。循名奚要惟晴好,念在蚕筐与麦锄。”(⾃清光绪《嘉兴府志》卷⼆《天章》录出。)[4]此诗匾原悬烟⾬楼右,早毁。[5]未见碑刻。此次南巡⾄四⽉⼆⼗五⽇返京,为六次南巡中时间最长⼀次。乾隆四⼗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第五次南巡第七次登
上烟⾬楼,除了写《题烟⾬楼诗》七律⼀⾸外,还带⾛了《烟⾬楼图》,并命⼈在热河⾏宫避暑⼭庄青
莲岛上仿建了⼀座烟⾬楼,历时⼀年,耗银三万五千余两。[6]乾隆四⼗六年(公元1781年)即第五次南巡后⼀年,避暑⼭庄烟⾬楼建成后,乾隆在该⼭庄烟⾬楼以《题烟⾬楼》为题写七律⼆⾸。[7]乾隆四⼗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也是他最后⼀次南巡,乾隆第⼋
次登上嘉兴南湖烟⾬楼,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承德奚妨摹画貌,嘉兴毕竟启诗材。”“不拟南巡更临此,鸣榔欲去重?徘。”乾隆在嘉兴南湖烟⾬楼兴致勃勃,流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去。[8]
这两块乾隆诗碑,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乾隆六巡江南⼋登烟⾬楼的历史,更让我们从他题烟⾬楼诗的字⾥⾏间看到了南湖和烟⾬楼的美景及他登楼赏景时的⼼情,也从两块诗碑上欣赏到了乾隆作为清代康、雍、乾三位皇帝书法家之⼀的独特魅⼒。乾隆留在两块诗碑上的诗,总共⼗四⾸,均为⾏书墨宝。(另有⼀⾸诗匾原悬烟⾬楼,再加上在承德烟⾬楼题⼆⾸,共⼗七⾸。)近⼈马宗霍《?岳楼笔谈》称:“⾼宗席⽗祖之余烈,
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处,必作诗纪胜,
御书刻⽯。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律,因多⽆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故尔,乾隆的字,虽然不够⽓势磅礴,但也不失⼤家风范,他的字体圆润秀逸,纵意潇洒,⼀⽓呵成。真可谓笔⾛龙蛇、游刃有余。但从诗碑上看,在承学名家中的赵孟?丰圆肥润书法为主,他的字体稍长,楷书中多有⾏书笔意,点划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但缺少变化和韵味,或许体现出⼀代天⼦的⽓度。
另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乾隆巧妙地利⽤汉字结构的特点,把书法技巧⽤在体现诗句内容的表达上,更是匠⼼独具。如乾隆写烟⾬楼的第四⾸诗中(东御碑西⾯),他⽤拟⼈⼿法将“柳丝?地折腰舞”句中的“腰”字,从原本的⽂字左右结构特地改写成了上“要”下“⽉”的上下结构,这⼀改,把“腰”字改活了,使得杨柳树这位“舞⼥”的腰细了很多,成了真正的“柳枝细腰”。乾隆⾃幼接受汉⽂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图,⽆⼀不精,⽂化修养很⾼。执政后也⼗分重视⽂化建设。“稽古右⽂,崇儒兴学”,他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之祖⽗康熙更胜⼀筹,并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清代⼀时帖学之风⼤炽。他的书法师承明代董其昌,雅赏赵孟?。⼼慕笔追,⾝体⼒⾏。乾隆曾搜罗历代书画⽂物,并敕编了《三希堂法帖》、《⽯渠宝笈》等,故他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熟练掌握和巧妙利⽤汉字结构挪位这种技巧和艺术创造有着⾼超的⽂化
造诣。2007年,乾隆诗碑已列⼊《嘉兴历代碑刻集》(⾔出版社)。
满清统⼀中国后,清王朝把学习汉⽂化、启⽤汉⼈官吏作为统治中国和确保⼤清帝国长治久安的治国策略来实施。⽽清朝康、雍、乾三帝更是⾝体⼒⾏、积极推⾏,他们成了汉⽂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和发扬光⼤者,也因此创造了⼀个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中国的⽼百姓在这⼀百多年⾥,各族⼈民基本上都能安居乐业、丰⾐⾜⾷,可谓百业兴隆、⽂化繁荣、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彩、最光彩夺⽬的皇帝。纵观历史,这⼀朝⼀代的兴衰、更替,除了天时、地利、⼈和这三⼤基本因素外,还有皇帝本⼈的才华、能⼒、勤奋、好学等诸多因素。但是,清帝国的统治者是关外的⼀个少数
民族,却能统治中国268年,这可能与他们不排斥其他民族、积极学习汉⽂化,不搞民族分裂的政策有关。就此⽽⾔,康乾盛世也为中国历史添上了重彩浓墨的⼀笔。历史创造了英雄,乾隆当之⽆愧。值此爱新觉罗?弘历(乾隆)诞⽣三百年之际,谨以此⽂纪念。
注释:
(1)嘉兴南湖⾰命纪念馆编:《南湖碑刻丛书:南湖烟⾬楼碑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序》第2页。
(2)乾隆六次南巡时间:第⼀次,乾隆⼗六年,公元1751年;第⼆次,乾隆⼆⼗⼆年,公元1757年;第三次,乾隆⼆⼗七年,公元1762年;第四次,乾隆三⼗年,公元1765年;第五次,乾隆四⼗五年,公元1780年;第六次,乾隆四⼗九年,公元1784年。
(3)嘉兴南湖⾰命纪念馆编:《南湖碑刻丛书:南湖烟⾬楼碑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4)嘉兴南湖⾰命纪念馆编:《南湖碑刻丛书:南湖烟⾬楼碑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5)南湖⾰命纪念馆:《乾隆题南湖烟⾬楼诗选》,1985年,第10页。
(6)南湖⾰命纪念馆:《乾隆题南湖烟⾬楼诗选》,1985年,《前⾔》第2页。(7)南湖⾰命纪念馆:《乾隆题南湖烟⾬楼诗选》,1985年,第14、15页。(8)南湖⾰命纪念馆:《乾隆题南湖烟⾬楼诗选》,1985年,《前⾔》第2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